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支教路上青春飞扬 山东科大师生党员打卡红色地标 青科大获批3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 “E农行动”再赴白山 山东建大实践团队 延安追寻红色足迹 山东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泰山之巅宣讲党史知识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支教路上青春飞扬

——临沂大学支教帮扶工作侧记

□ 通讯员 房霞

日前,临沂大学105名师生到达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开始一个学期的援疆实习支教。时隔一年,这第二批临大支教大学生的到来,让这座西部边陲沙漠小城青春飞扬。

临沂大学是一所坐落于沂蒙革命老区的省属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学校前身是抗大一分校与中共滨海区委共同创建的滨海中学。在革命战争年代,学校创办“庄户学”“识字班”,开展乡村帮扶支教工作,为革命需要培养人才,教学经验在全省推广。

省内支教,蒙山深处“两剑客”

早在3年前,2017年11月16日,临沂大学教务处收到了平邑县地方镇闸口小学校长王开的一封长信。王开在信中说,魏成、王新东两名大学生结束4个月的支教生活,离开学校已经几个月了,闸口小学师生非常想念他们,希望他们有时间再去闸口小学看看,也恳请该校继续派出师范生去闸口小学支教。

魏成、王新东分别是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级师范专业毕业生,被学校统一分配到平邑县地方镇闸口小学顶岗支教实习。闸口小学地处平邑县南部的大山深处,南、北、东三面环绕着天宝山、牛头山和东山,交通极其不便,只有一条乡村公路通往山外,每天只有一班开往山外的公交车。周末,其他教师都回家了,他们留下负责护校,因此被教师和学生称为“两剑客”。

魏成、王新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他们积极参加听课评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帮助老教师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云平台教学资源。学校没有做饭的地方,他们经常以方便面充饥,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些学习用品,奖励班内学习优秀、进步明显的学生,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课余时间,他们经常组织书法、绘画、舞蹈、手抄报、唱歌等文娱活动,还为学生补习功课。

在省内支教中,该校涌现出许多像魏成、王新东这样的优秀学子。音乐学院郭宗彬、体育学院张熙敏、美术学院姚瑶、文学院史畅等4名学生,受到沂南县第二小学师生的广泛好评。美术学院学生贾惠仟、李晓彤在莒南县板泉中心校支教,表现优异,学校还为她们专门制作了教学、生活视频,作为永久的纪念。

援疆支教,大漠边陲“海棠花”

临沂大学大规模援疆支教活动始于2019年。那年初,接到省教育厅的紧急通知后,全校师生踊跃报名。经过严格选拔,最终由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106名品学兼优的师范生组成了援疆支教团。

该校支教大学生专心教学,热爱学生,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给麦盖提县师生留下了美好印象,像海棠花一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绽放。

“这就是沂蒙精神滋养的孩子!”麦盖提县第三中学校长薛菲表示,侯家乐、张静两名支教大学生工作非常出色,在实习期间就发挥了学科骨干作用。侯家乐在全校实习支教生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张静举行了观摩课教学。

麦盖提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不够,体育专业学生辛金海主动要求代英语课,平均每周16节。支教期间,他的爷爷病重不幸去世,他没能赶回家见上爷爷最后一面,留下了终生遗憾。他说:“这里的学生离不开我,我相信爷爷会理解我的。”

有的支教大学生水土不服,坚持带病上课;有的省吃俭用,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更多的人利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短短几个月的支教生涯中,他们与麦盖提县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深深地爱上了西部边疆。

支教结束后,有4个人留在麦盖提教学,两个人参加西部计划被分配到新疆乌什县,两个人参加西部计划被分配到青海省。

社团支教,小凉山中“云飞扬”

2018年暑期,临沂大学教育学院“云飞支教队”远赴位于小凉山地区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开展教育帮扶推普暑期实践活动。支教队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扬,被光明网等30余家媒体报道。

“云飞支教队”源自一个简单的支教故事。

2018年3月,该校毕业生李云飞到烂泥箐乡支教。在3个月的朝夕相处中,他与当地学校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同年6月,李云飞与支教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行7人回到临沂大学,建立了“手拉手”教育帮扶长效机制,搭建起沂蒙山和小凉山之间的友谊桥梁。

几年来,每逢寒暑假,“云飞支教队”就远赴烂泥箐乡,在村头巷尾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在田间地头调研推普情况,为当地学生打造七彩课堂,讲心理学知识,进行安全教育,开展科学知识普及,让学生带着梦想飞越大山。

今年1月23日,“云飞支教队”的大学生连线小凉山地区,和宁蒗县大二地完小的师生在“云”端相遇,交流卫生健康常识,询问疫情防控情况,带领学生在网上参观沂蒙精神展馆、沂南红色影视基地,了解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感受伟大的沂蒙精神。

文学院“陌上行”、音乐学院“临大之音”等众多学生社团都利用寒暑假去农村支教,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临沂大学,社团支教蔚然成风。

第一书记,帮包村里“小学堂”

2015年3月初,临沂大学教师丁磊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平邑县地方镇小平安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高校教师,丁磊非常关注村里的教育,一进村就展开了调研。他发现,村里的孩子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每天4点半放学后就处在无人看管的状态;再者,一条省级公路从村子中间穿过,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给那些懵懂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丁磊与村委班子进行协商,开办了临沂大学第一书记帮包村“4点半学堂”。学堂设在村委大院里的党员电教室,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半开放。大学生支教团志愿者为学堂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开设音乐、书法、国画、体育等兴趣班,进行心理辅导,拓展课外知识。这样做解决了家长没时间管教孩子或辅导不了孩子功课的难题,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丁磊发现村里的孩子仅仅知道几种常见的庄稼和果实,对其他植物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就发挥农学专业优势,带领他们去野外现场教学,告诉他们田间地头的野草俗名是什么、学名是什么,促使他们对植物产生兴趣。在课堂上,他给这些学生讲玉米、小麦等庄稼的“前世今生”,告诉他们包头菜学名叫甘蓝,山楂、桃子等可以加工成果脯和罐头,帮助他们对美丽乡村形成全新的认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滨海中学是由抗大一分校和中共滨海区委共同建立的,所以临沂大学一开始就流淌着红色血脉,奠定了乡村支教优良传统。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始终保持师范教育特色,做好支教文章,培养未来教师。2016年至2020年,该校共有5届、3490余名师范生在新疆喀什地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及省内进行实习支教和国语支教。

面向“十四五”,临沂大学将坚持“一二三五六”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服务沂蒙”办学宗旨,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锻造“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特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