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国防教育扎根沂蒙“红色”厚土
“八一小学是山东省军区直接援建的学校……”站在学校整饬一新的操场上,临沭县郑山街道八一小学校长潘文建感慨道,“围绕国防教育,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给我们盖了教学楼,修建了操场,配齐了设施,并定期到学校指导国防教育,村里老百姓高兴着呢!”
近年来,临沭县根植沂蒙“红色”厚土,确立了国防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新路径,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与认可。
传承红色基因
临沭县有着开展国防教育的沃土和优良传统。
革命战争年代,临沭县曾一度是山东省政治、军事指挥和后方基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曾在此长驻;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朱瑞等先后在临沭工作、战斗。当时,仅有30万人的临沭县就有两万多人参军,4000多名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淮海战役期间,临沭县累计出动民工6万余人次、小车两万余辆,加工粮食500多万公斤,做军鞋24万双。临沭县朱村,名扬鲁南;“钢八连”、朱村反击战,气壮山河。
老区的革命精神和传统为临沭县开展好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进入新时代,临沭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以培养思想好、品行好、学业好、习惯好、身体好的“五好少年”为目标,系统规划确立了国防教育办学特色,传承和弘扬沂蒙红色基因,得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与认可。
课堂渗透 课外拓展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七一”前夕,临沭县开展了“唱红歌”“百年荣光•十秩辉煌——永远跟党走”“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在临沂市举办的经典诵读、合唱比赛中,该县获得经典诵读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还获得了合唱比赛一等奖。其中,临沭一中的《百年颂歌》,临沭街道一小、郑山街道中心小学联合展演的《精忠报国》等节目在临沂市展演,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的国防教育案例入围“全国红色教育案例”,是山东省入围全国的两个案例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县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他们把国防教育因素有机地融进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和实际,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
“《第一碗饺子敬烈士》《枪声就是命令》《刘少奇在临沭》……这么多的红色故事,让我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一名中学生听完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
7月1日,在朱村新落成的红色文化纪念园,71岁的老党员王经臣向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述了朱村的红色故事。这里成为临沭县中小学国防教育研学的“打卡地”。
在课程架构上,该县突出“百年党史”教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建军以来我军历经的战役、战斗和英模人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当代沂蒙精神,以及当地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先进人物、优良家风等内容,推进“课堂渗透、课外拓展、研学提升、线上强化、家校合育”等5项国防教育特色活动,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了强大动力。
孩子一下子就长大、懂事了
“开展国防教育,让孩子体验军旅生活,懂得‘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的道理,很有必要。孩子仿佛一下子就长大、懂事了,比起我天天唠叨、啰里啰唆的批评教育强多了!”一名家长激动地说。
该县中小学实行校园军事化管理,让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旅生活,开展组织一次国防知识竞赛、开展一次学生体能测试、传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给最亲爱的人写一封信“五项评价”活动,先后打磨国防教育特色课程3000余节次,组织红色研学近千次,形成了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线上与线下的教育合力,提升了国防教育的深度、厚度和宽度。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县以来,该县先后有2.3万多名各级毕业生参军入伍,涌现出“全军最美女兵”英晓妹、“传奇蓝军旅长”满广志等新时期英雄模范;近年来,评选出临沭县“五好少年”1万余名、名师1000余人、红色教育先进科室300余个,书写了国防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