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学生的差异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少年儿童中约有50%存在差异。人们往往把在学业上表现差的学生称为学困生。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正视这部分学生的差异,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求同存异,并在差异中不断丰富与拓展自己。
关注学生差异,教师积极面对。学困生一般课前贪玩,自控能力差;常与同学打闹,把班级搅得鸡犬不宁;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人,言谈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后不复习巩固,常常忘记写作业,等等。因此,教师要以爱心、诚心、恒心、信心、耐心面对他们。
承认学生差异,形成鲜明个性。首先,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不搞“填平补齐”,让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其次,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名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学生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不追求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让每名学生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
降低目标,体验成功。首先,分析现状,提出目标。讲课前,教师要把握学情,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基础怎样?”“学生学过哪些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跟后面的哪些内容有联系?”“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具体指导,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目标。最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正确归因,增强信心。当后进生在学习上初尝成功的喜悦后,教师要把精力集中到解开他们的心结上,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与全班学生的沟通营造正面引导的良好氛围。经过反复的良性暗示,改变他们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进步层次,再进行更深入的目标追求。还要让他们了解学习成绩转化的原因,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强化良性的暗示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训练有素,延续成功。课堂教学离不开训练。它是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手段,更是让他们巩固成绩、提升信心的保证。有了一点成果后,教师就要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让他们产生信心,逐渐消除那些不良的暗示作用,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
创新课堂,打破学习界限。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思维层面设计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思维层面设计问题。要打破学生运用知识规范与非规范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的预设性与随机性的界限,打破学习任务的课内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界限。
家校联合,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古语云:“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只要教师认真对待每名学生,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教师要经常家访,加强家校联合。家访时要尽量当着学生的面与家长谈话。要以表扬为主,主要是表扬学生最近的表现、进步,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对学生的缺点,要尽量用“你在哪一方面还要努力”等话语委婉地指出来。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知道需要改进的细节。
教育家威尔指出:“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的孩子。”面对差异,教师要做到“细微之处投真情,洒向学生都是爱”,要认真对待每名学生,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发展特长,在缩小差异的前提下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