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三助一促”打造乡村振兴沂蒙高地 抑郁症儿童化现象不容小觑 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少年交警”来了!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教研课题】

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 山东省实验小学 孙瑜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而朗读的组织贵在教师明确朗读的目的,懂得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采用层层递进、形式多样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开展,从而引领学生获得真实的朗读感受,读出韵味,陶醉其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方考量相关软件平台,悉心钻研部编教材,认真打磨具有代表性的朗读课例,最终形成了如下几条基于互联网优质特性的朗读教学策略。

策略一:立足互联网传递性特点,使朗读目标具体化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朗读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只有先清楚各个学段、各册课本的朗读教学目标,才能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设计,把抽象概括的表述转变为可操作方案。

通过对低、中、高3个年级段朗读目标的梳理整合和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年级段朗读学习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低年级主要以“学习用”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教为主,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不同的停顿;逐步教学生利用课文对话提示语,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感叹句、问句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和模仿基本的普通话朗读技能。中年级以“用”为目标,是学生实践和巩固第一学段学到的朗读知识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处于帮助、指点的位置。而高年级则以“能用”为目标,意味着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理解什么样的朗读技巧适合什么样的内容。这时,学生的朗读学习需要教师更加精到的引领和指点。

基于以上研究的收获,为让更多教师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朗读教学,我们利用互联网传递性的特点,把梳理好的目标共享给更多教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目标具体化的展示交流课,多校区教学联动,以期解决前期问卷中反映出的教师朗读教学无目标、无方法的现状。

朗读目标的具体化还体现在每次朗读指导课过后,教师会借助平台传递性强的特点将本课具体的朗读要求发布给学生,将课堂转瞬即逝的语言指导变成可视可参考的文字表述,为学生学习练读提供努力目标,也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评价提供依据。而且,平台数据管理系统会将数据一一保留,形成可视的目标达成过程资料,让教师和家长能直观地感受学生的发展进步过程。

策略二:借助互联网共享性特点,实现朗读训练专题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课文,并把这些课文作为朗读训练的例文。朗读不仅仅是充当一个教学环节,还应专门作为一种课型,其课型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于朗读过程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掌握具体的朗读表达技巧。因此,我们根据梳理出的各年级段朗读训练目标,展开专题式的课例打磨,旨在通过对教材选文、题材、编写意图等的深入挖掘,生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比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寒号鸟》《狐狸

分奶酪》等多篇课文都特别突出“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朗读训练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把它们作为一个朗读训练专题,根据课文中对话提示语,联系生活,指导小学语文朗读实践与研究,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语气,在准确体会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不同人物语言朗读的方法,以达到初步掌握对话的朗读技能。同时,为帮助更多教师落实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实现朗读训练要素的课堂呈现,我们打磨研讨课例,以教师王晓黎执教的《寒号鸟》一课为范

例,从“娓娓道来讲故事,指导学生读好旁白;层层深入悟心理,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言;密切关注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等方面开展教学研讨,并利用人人通、网络直播平台等技术开展多校区联动教研,以课题组带动教研组和学校范围内的教学研讨,借助网络共享性优势提高课题研讨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中对朗读训练专题性的落实同样体现在学生的课外练习中。我们借助网络平台,以训练专题为单位,倡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将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果进行专题式的展示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此朗读训练专题下学习的多篇课文中的任意片段进行展示交流,实现兴趣优先,展示最佳作品的学习交流。而网络的共享性保证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促进同伴学习的同时,更加高效地达到并落实了朗读训练要求的效果。

策略三:利用互联网自由性、开放性特点,确保朗读指导实效性

在前期的调查报告中,教师们反映的朗读指导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实现朗读作业的落实和指导的覆盖。而网络平台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固有的评批朗读作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上传朗读练习,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评批学生的朗读作业,通过文字点评和语音示范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每名学生的朗诵个性化指导,避免了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做到朗读指导全覆盖的问题,提高了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朗读活动线上、线下交互开展,我们更好地将“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与微课程、云平台进行互联,实现立体化的学习方式的革新,学生朗读实践延伸到课外,课外读到美文佳作可以随时绘声绘色地朗读,通过录制视频、表演、加上背景音乐等多种形式入情入境地读。为更好地实现互联网时代学习无限制的特点,我们课题组的教师立足部编版教材“双线并行、螺旋式上升”的训练点以及编排特点,形成了许多线上资源包,方便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延展。最终,开发了多个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线上资源包。

1.朗读技巧微课资源包。传统朗读课堂即使备课再精心,也很难关注到每名学生的接受进度。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的教师将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较为突出的训练点,如怎样读好句子的停顿、如何读好长句子、如何读好古诗、怎样读古文等作为入手点,归类编辑了几十篇脚本,开发了朗读方法指导的系列微课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搜索到教师上传的微课,反复观看。微课短、小、少的特点可以使每个视频都专注于一个朗读训练点,学生接受起来较轻松,学习的时机更灵活。

2.学生朗读展示资源包。我们利用音频交互平台存储功能,记录并呈现了学生在参与课题实验过程中朗读能力的纵向发展过程。每名学生提交的作品数量、质量都能被实时记录并长期存储于学生的账户信息中。在教师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学生朗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过程被直观地记录和存储起来,从而形成了每名学生的朗读资源包,以便学生、家长和教师看到学生朗读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

与此同时,在平台上以实验班为单位也形成了班级的朗读资源包,便于教师横向了解参与实验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把握影响朗读效果的因素,及时调整朗读指导的方式方法。

3.教师范读指导音频资源包。学生朗读能力的习得主要在于模仿,特别是对于小学低中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示范朗读往往在朗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就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特点,将搜集到的和自己录制的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借助平台随时发送给学生;与此同时,在平台的班级群组中形成了朗读示范的资源包,以供学生随时查看和模仿学习。

4.朗读课例与论文资源包。朗读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还需要课堂教学的检验。为将研究成果更好地留存,同时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更全面地记录研究过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我们还将教师们执教的课例、撰写的论文形成相应的资源包,以此希望能对其他教师的朗读教学有所帮助和指导。

策略四:基于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特点,实现朗读评价多元化

随意性的评价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毫无益处,甚至会破坏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即时性、多元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建立了基于生生互评、家校联动、师生互动的多维评价体系。在网络平台上,每名学生都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精心编辑的朗读作品。在作品下方的评论区,家长可以对学生这篇作品的整个朗读训练过程予以评价;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提供范读,让学生比照模仿,也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推荐;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点赞、送花、评论等形式完成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如此一来,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家长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学生的每部朗读作品都可以获得即时、客观、全面的评价,大大提升了评价的针对性。

(本文基于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撰写)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