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学期 有何新变化
这个新学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政策确定在北京等城市首先进行试点。之后,各地纷纷出台本地版的“双减”细则。记者选择北京市进行实地探访,并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校、家长、学生的新面貌呈现出来,让大家了解“双减”下的新学期,“减”了什么,“增”了什么。
孩子挺充实,家长挺放心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孩子和家长身上。
9月8日下午17:30,付女士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门口,她来接上小学的女儿。付女士的工作单位离学校很近,下了班走到学校门口,正好能赶上女儿排着队出校门。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门口接孩子的刘女士说:“现在,孩子放学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左右。虽然我不能保证每天都来接孩子,但这样老人更从容了,可以把晚饭准备得差不多了以后再出来接娃。”
开学前,北京市公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新的教学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同时提出,学校每天课后服务至少开展两个小时。对个别确有需求的学生,学校可在和家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适当延长课后服务时间。
记者在很多学校门口发现,原来围在小学门口的以老人居多,现在,年轻父母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推迟了放学时间,家长变得从容了,孩子们这段时间的课后生活则更丰富了。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二年级,以前放学后孩子“就是纯玩”。刘女士本来想这学期给孩子报几个课外班,但是放弃了。她说:“现在,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这段时间里有自主读书和劳动课,老师还会给孩子拍照发到家长群里,孩子挺充实的,我们也挺放心的。”
“北京市将实施全覆盖式的课后服务,也就是实施范围全覆盖、时间全覆盖和服务对象全覆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
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版的“双减”政策同时规定,所有中小学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菜单”。为此,北京在“双减”的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各年级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学校不得利用晨检、午检和自习课进行学科教学,不得利用寒暑假、周末、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义务教育学校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试,不允许分重点班、实验班。
教师“动”了,视野宽了
不过,仅把学生们的课后时间“管”起来并不是目的,“双减”的目标是发展高质量教育,让教育拥有良好的生态。因此,让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让学生遇到的每名教师都是“好老师”,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
为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北京市提出,从新学期起将大面积、大比例地推进干部教师的流动。北京市要求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其实,这种流动早就开始了。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郭杰介绍,汇文中学教育集团是2016年成立的,包括5所集团校和5所联盟校。集团自成立开始,干部教师跨校轮岗交流就成为学校的“必选项”。集团成立的第一年,教师轮岗交流的人数就超过40人。今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全职、兼职跨校流动的教师超过了80名。
教师“动”起来后,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汇文中学英语教师罗锦虹刚刚带完高三毕业班,作为东城区学科带头人的他这学期轮岗到了汇文中学永外校区。有人认为,让带高三的教师去教初一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罗锦虹认为,正因为自己有带高三的经验,“可以为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做好6年的大规划,做好学生初高中衔接”。
可见,当轮岗真正实施起来并成为常态后,教师的视野变宽了,他们不再把目光仅放在某名学生、某个班的学生身上,不再只看重某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更大的群体中、更长时间的发展中去考虑。仅这一点变化就足以成为撬动学校教育变革的那个支点,让学校成为学生终生发展的更好起跑点。
(摘自2021年9月13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