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体察内心缺失 为成长“按需补养” 用智慧护航青春萌动 七个温暖的怀抱 请允许孩子长大 图片新闻 谱写无声世界最美的乐章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教育艺术】

体察内心缺失 为成长“按需补养”

□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高龙

每次参加班主任交流会,我总会发现一些问题和各式无奈。诚然,学生的成长充满了复杂性,教育也永远是需要“专业”和“细腻”相互成就的事业。为什么同一年龄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外显行为各不相同?为什么相同的教育方法对一些学生有效,对有的学生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多样的手段尝试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所有问题投射的背后都是缺失的心灵正在挣扎与抗议,化解之根就在于要洞察学生的需求,为成长的心灵“按需补养”。

别样的关注渴求,需要别样的回应互动

新的学期重新分班后,我不再教他。殊不知,他一旦闲着没事就来拼命地拍我办公室的门;我在前面走路,他从后面冷不丁地猛推我一下就跑……

后来,我尽量委婉地把这些状况反馈给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说:“高老师,你以前做他班主任的时候,每天早上到教室里都会先摸摸他的头,课间也会一遍遍地说‘小宇,过来和同学们一起玩儿’;这个学期,你不再带他了,他有点儿不适应。”我回应道:“是啊!他为什么不去拍别人办公室的门呢?为什么他不去推其他老师呢?”我的心头突然射进来一束光:在种种针对我的异常之举背后,其实是他内心的需求在发出呼声——他可能需要我一如既往的关注和照顾。

我试着改变自己,与他互动:路上相遇,我会停下脚步呼唤着“小宇”,并且等他跟上来,再说几句唠唠叨叨的话,虽然他不回应,却显得文静而乖巧;课间操活动时,我会拍拍他的肩,告诉他“要好好跑步”并陪他跑一段,虽然他不看我,却再也不曾脱离队伍;不论相隔多远,我都尽量让自己的目光与他有一段对视时间,虽然他有些羞怯、腼腆,却又分外安静坦然……

我曾经认为,自己3年的呼唤和付出从来不曾在这名学生内心激起任何波澜。其实,我错了,即使是一名特殊学生,他的内心也有属于自己的感知和接收方式,只是静默是他最独特的表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问题的呈现与消解的过程让我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努力去查探学生内心的需求,要用别样的回应与学生互动。

别样的情意传达,需要别样的接收回馈

班级群体中总会有难以融入的个体存在。倘若教师面对细节时能多一些细腻的感知,面对异常时能多几分敏锐的呵护,让成长稍稍转向就有可能别有洞天。

一进教室,我就捕捉到了端正、整齐中的一抹不和谐。马大伟正侧着身子,手中拿着一张有了抓痕的彩色纸,正歪着头看我。这是一个孤僻得让人很难感知到他的存在的学生。今天,他作出这样的举动肯定是在向我发出某种别样的信号。

我说:“大伟,今天是教师节,高老师一直等着你送的祝福呢!”“老师,我还没做完。”他一脸平静地回应,眼神中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深知,对一名向来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学生而言,这已经是他最友善的表达了。我更庆幸,自己及时捕捉到了他的不同寻常并尝试着作了相对正确的解读。

第二天,看到他一次次“无意”地在我办公室门前路过,我喊住了他,问道:“你给老师的礼物准备好了吗?”他麻溜儿地从口袋里掏出折好的一把“幸运星”给我。我向他表示了感谢,他破天荒地用“不客气”来回应。从那之后,他对我的回应多了起来,对班级活动也热心起来。

其实,我的初心很简单:希望能让这名学生送不出去的那份情意有着落,更希望借着别样的接收和回馈慢慢打开他的心扉。

别样的自我证明,需要别样的确凿认可

“高老师,每天早晨,我家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问的全是废话,下午放学后还总是哭哭啼啼的。他才上学,怎么就开始厌学了呢?”这是一名新生家长的反馈。

我听完家长的话开始琢磨,该生的言外之意投射出的是怎样的心理需求呢?我大胆推测:或许,刚从幼儿园的状态切换到小学生活,他只是需要大人说一句关于身份转换的肯定。如果他得不到肯定和认同,一颗成长的心就会浮在半空里,无法在小学的教室里安顿下来。

孩子的成长需要被肯定、被看见,但是教师和家长有时缺乏敏锐的捕捉力,习惯于看而不见。于是,孩子就会在身份转换的特殊节点上充满惶恐和不安。看见孩子,看见变化和成长,有时候就是一种最好的陪伴。

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难以捉摸。其实,每一种“想不明白”“看不懂”的背后都是内心需要的某种映射。只有多一些探根之问,多一点体察之思,才能真正“按需补养”,让生命成长一路暖阳。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