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联动激活“沂蒙红韵”
“要把沂蒙精神、红色基因融进教材、课堂,使其进入师生头脑,体现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党委书记梅深修在给学校2021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时,就青春、学习、人生等话题与学生交流时这样说。
近年来,该校依托沂蒙红色教育资源,以构筑“微讲堂”“微宣讲”“微视频”“微实践”四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块为载体,把沂蒙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努力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红色传人”。
“微讲堂”: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看了电影《长津湖》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先辈们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血性铁骨感动了。”这是该校2020级学生刘建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讲堂”上讲述自己的观后感。
学校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相关课程中拿出一定时间开设“微讲堂”,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树旗帜、承基因、育新人”。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活动和红色课本剧表演;在音乐教学中,以唱红歌、欣赏红歌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红歌的时代背景,感受红歌的革命情怀。同时,把红色基因融入技能教育,让专业课程讲出“红味儿”。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在各课程平台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蕴藏在青年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微宣讲”:沉浸体验,融入血脉
“沂蒙精神是什么?是无数英烈用鲜血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信仰。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从沂蒙精神中明晰自己的职责,凝聚更多奋进的力量!”2018级9班学生王梦媛在宣讲沂蒙精神时感慨万千。
该校成立了学生思政社团“红色精神讲习所”“红色宣讲团”,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先后举办了“喜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让红色精神谱系绽放时代光芒”主题教育讲座30讲,促进学生坚定信心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举办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梦为什么一定能实现”专题讲座培训,启发学生自主寻找“四个为什么”的答案,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增进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微视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6月10日,毕业生离校前夕,该校将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系列微电影课堂”搬进校园,以“历史背景讲述+沂蒙红微电影展播”的形式,通过观看微电影《沂蒙六姐妹》《梦想沂蒙》《沂蒙山》《红日》等,引领即将毕业的学生带着红色感动走上工作岗位。
为发挥新兴传播媒介的优势,该校注重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文化”载体,通过红色文化的“指尖操作”,实现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碎片化与体系化共同推进。除传统的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媒体外,全面开通网络媒体传播平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微实践”:点燃激情,展现担当
“我参加了东坡子村沂蒙小学堂支教,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手捧“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学生”荣誉证书,2018级2班学生张扬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该校组织“青春财校”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到费县、兰陵、沂南等革命老区进行“支教”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学业辅导、亲情陪伴、“防溺水”“防诈骗”自护教育、素质拓展、心理辅导等多形式的课程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爱心志愿服务,做好教育帮扶。通过走访村委干部,在菜园、果园、田间地头与农民共同劳动,他们了解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思路、具体举措,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把思政课搬到乡村田间,对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更具直观性,对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有现实意义。”校长张爱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