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循环往复”的包围圈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听到两名高一学生的对话。一名学生说:“下节课是音乐,不知道我们的第一节音乐课会是什么样的,反正我不愿意上。一遍遍地演唱真没意思,还不如让我睡觉呢!”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音乐课本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应该是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的课堂,怎么会变成令学生厌弃的学科?
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到底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让音乐学习变了味呢?于是,我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摸排。首先是学生层面。我专门设计了调研活动,面向全校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信息,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同时借助谈话,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音乐的预期,作为调整教学形式的依据。其次,随机到音乐课堂中聆听,并以拍视频的形式记录每名音乐教师的讲课方式,为后续调整教学形式提供重要参考。
结果,我真的发现了问题:一名音乐教师教学《音乐与影视》这部分内容时,为让学生对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知,采用了跟唱、学唱、齐唱、个唱等不同演唱形式,以夯实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形式看似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则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和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情感不仅没有被激活,反而向着反方向发展。音乐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完全没有显现出来,却启动了学生的防御系统,使其对音乐学习有排斥心理。
综合分析后,我发现音乐课堂“循环往复”的现象远比我想象中的严重。去掉反复演唱,课堂就成为空架子,毫无新意可言。学生就是一个个木偶人,顺着教师的思路和引导被动学习。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歌曲演唱寡淡、干瘪,甚至可以说毫无生机。演唱本来是音乐的依托,对助力课堂教学顺利推进有积极作用,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性演唱却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启发,情感熏陶和素养形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音乐是高雅、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循环往复”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教法选项,能够为课堂注入强大助推力,对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同时是一项复杂、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学习音乐就是要让师生借助歌曲这一特殊载体,跨越语言、区域、时空的限制,实现情感的表达与交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因此,音乐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循环演唱,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知与鉴赏中,能够掌握系统完整的乐理知识,突破认知束缚,充分感知音乐美感,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品质得到孕育。长期使用“循环往复”会让音乐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意识,思维停滞,不利于高品质课堂的构建。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把握住“循环往复”的精髓和核心,又要辅助以现代教学思想,跳出传统“循环往复”教学形式的包围圈,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对音乐课堂进行升级与革新。
教师如何才能让“循环往复”教学形式退出音乐课堂?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讲练的学习模型已不适合当代音乐课堂,教师必须在汲取传统讲练形式的基础上对学法进行优化和升级。以《音乐与影视》的学习为例,学习活动伊始,教师不妨借助趣味化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演唱热情:“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好奇心极强,沉浸在画面欣赏中。第一遍的播放只有画面,没有声音,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当学生有了初步思考后,教师再提供不同类型的素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段。在逐步深入的探寻过程中,学生聆听、哼唱、感知,逐渐完成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最后,播放电影原音画面,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演唱、探研欲求,实现学与思的融合拓展。其次,教师要在充分探研学科本身属性的基础上,对学生主体的兴趣点、思维起点和身心特点进行梳理。综合考量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材施教,才能让音乐教学走入学生心中,真正发挥其多重教育的功能。
(作者单位: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