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语情怀 寒 风 借一缕纯雅覆盖深秋 善良无价 中国十大名楼之天心阁 严薇青学术教育成就研讨会举行 麻 雀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非常故事】

麻 雀

□ 胡明宝

那天,领朋友回家做客,刚一进门,就听到一阵“砰砰”的撞击声,慌乱而沉闷。循着声音,走到阳台,原来是一只麻雀。不知这小可怜是从哪儿挤进来的,如今,正惊恐着想逃离,可是天空一样透明的玻璃一次次欺骗了它。

我和朋友相视一笑,接着,打开了阳台的窗户。

麻雀兴奋地尖叫一声,“嗖”一下飞走了。

朋友望着麻雀的影子,伫立了很久,说,麻雀是属于老家,属于乡村的,它应该飞翔在乡村的阳光里……

朋友一定是想起了小时候的情形了。他和我虽来自两个不同的村落,但仅仅一溪之隔,那时,我俩经常跨过小溪结伴玩耍。我们在小树林里捕蝉,在小山岗上修城堡,在小溪边看飞累了的麻雀们点头仰头地喝水。它们有着土黄色或者灰褐色的羽毛、小黑豆似的眼睛、尖尖的小嘴和不屈的情怀。

关于“不屈”的理解,我最早就是从麻雀身上获得的。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曾为我捕获过一只麻雀,它因为贪吃钻进了父亲用短棒支起的筛子,无奈地做了俘虏。父亲用一根细线拴住了它一条火柴棒似的瘦腿,细线的另一头拴在桌子腿上,我看到它一次次徒劳无功地想挣脱飞离。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由衷感佩。它在我的眼前不停地扇动翅膀,我伸出小手去抚摸它,它立刻用尖尖的嘴巴狠狠地回敬我,我疼得急忙抽回手……没想到,第二天,这只敢于抗争的麻雀却无缘无故地死了。父亲说,麻雀是气死的,别看它小,却很有志气,它不愿做奴隶。老虎、狮子、狼、野猪都能被人驯化好,但人类对麻雀是没有办法的。

母亲是反对杀生的,受母亲菩萨心肠的熏染,我对所有生命都怀着一种自然的敬畏。

我从没抓过一只麻雀,这不仅是因为它有志气,更因为它还是我的邻居。那时,它们老老小小就和我们住在一个屋檐下,它们飞来飞去,嘴里叼着羽毛或者草叶,在屋檐下的缝隙里建造温馨的“港湾”。每天早上,我都在麻雀勤快的叫声里起床,那些朴素单调但满是愉悦的声音,像一股股清泉洗濯着我记忆里的童年……

我8岁的时候,我的朋友也8岁,他是喜欢抓麻雀的。他抓麻雀的工具有弹弓、小型的丝网还有手电筒。手电筒能成为他抓麻雀的“帮凶”,是因为麻雀在黑夜里和飞蛾一样喜欢“投光”,手电筒的光对麻雀有着莫大的诱惑力,诱惑下面往往是陷阱,麻雀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常常成为我朋友手里的牺牲品。我朋友高高兴兴地拿回家,让他的母亲把羽毛和五脏六腑拾掇干净,剁碎了,煎成肉饼,分给朋友们吃。我坚决不吃,因为我仿佛看见了它们小黑豆似的哀怨的眼睛。

到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朋友也站到了我的行列。那是老师给我们讲了麻雀的“悲惨遭遇”后而改变的。当然,老师没有提到那个对麻雀“人人得而诛之”的年代。他说,为什么麻雀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是砖瓦房,房子的屋檐缝隙都用水泥封死了,麻雀没有了住处,只好把家搬到水泥电杆顶端。它们在上面的空洞里衔草搭窝,生儿育女,却没想到暴雨无情,在骤雨突至的时候,老麻雀还能侥幸逃离,羽翼未丰的小麻雀只能随着被雨水灌满的巢窠沉到电线杆深渊似的底部……不过即使这样,麻雀也从未怨怼过谁,它们依然快乐地生活在乡村,留恋着乡村……老师讲完之后,眼圈有些红,我们都低下头不说话。当时,有一只麻雀就在教室外的小杨树上叫,同学们都觉得它的叫声像美妙的歌声动听极了。从那之后,我的朋友和我一样,成为麻雀利益的捍卫者。

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小虫子,饿了的时候也会吃粮食,是生命就得吃东西果腹延续生命,这再正常不过。其实,乡亲们从没责怪麻雀多嘴,所以麻雀也喜欢住在乡村,和老少爷们胼手胝足,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麻雀早已成为村庄的标志,它的单调却愉悦的歌唱甚至和小桥流水一样,成为乡愁里的元素。

明天,我和朋友就回乡下老家。看望亲人,看看阳光底下自由飞翔的麻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