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做“志·慧”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论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课改实践】

做“志·慧”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 东营市胜利青山小学 陈伟

东营市胜利青山小学原名胜利油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于1983年。学校占地4910平方米,现有15个教学班、667名学生、39名教职工。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0%,高级教师4名。青山小学规模比较小,于是立足于“小”,将办“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强”、学生喜欢的学校确定为奋进目标和工作愿景。为此,学校把“‘志•慧’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不断规范学校管理,努力丰实学校内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办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学校。

一、在“‘志•慧’教育”理念中践行建设“小而美”校园

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是“特色文化”。基于学校育人文化的一致性、一贯性、发展性,确立特色文化的定位及实践体系的建构,我们积淀、整合、升级,形成了具有青山小学特征,指向全体、全方位、个性化的“‘志•慧’教育”:“志”是指早立志、立长志、志存高远,从“立志”“意志”“志愿”3个层面引领学生爱思考、重实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素养;“慧”是指“慧玩”“慧学”“慧生活”,引领学生在求知砺能、启智增慧的成长中,做到智慧的玩与智慧的学相结合,激励学生过有智慧的生活。学校从“志•慧”课程、“志•慧”课堂、“志•慧”评价3个方面,分层逐级完善“志•慧”教育体系,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教育品牌,推动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二、在精细化、人本化管理中形成“小而特”运行机制

没有好的运行机制,就不能引导各项活动有效开展。为使学校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我们建立了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小而特”运行机制。

一是教学管理体系化。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秉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固有的层级管理体系基础上,学校形成了行政管理、教学互融、教研共商、后援服务等不同类别的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职能明确,分工负责又集体合作。这一管理体系的运用,增强了团队意识,保障了学校各部门的高效运转。

二是常规管理过程化。学校建立健全了集体备课制度、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听评课制度、课题研究、“青山好老师”评价制度、“校园之星”学生评价制度等,加大教学备课、作业批改、单元过关检测、听课记录等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坚持抽查、层级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深入课堂听课,有目的性地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质量管理机制化。对于期末质量检测,学校运用增量分析法,实施“教师个人试卷分析——年级组集体分析——教研组学科分析——学校总体分析”逐级分层质量分析的办法,将横向——同年级平行班,与纵向——同班级不同学期对比分析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质量评价的效能。

三、在模式建构实施中推动“小而优”课堂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校以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倡导在模式建构实施中推动“小而优”课堂建设。基本路径是: 初探成模——根据地域环境特色、校情师情生情及现行学科教材特点,以科研为引领,以师训为助力,全面梳理多年教学经验,形成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入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实践数据分析为导向,不断修正、完善“121四步N环”5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商出模——以专题教研为依托,以专家引领为方向,注重凸显教师个性特色,实现课堂模式的多元化呈现。最终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学科素养为半径的圆,推进了“改课”到“课改”的进程,促进了学生的“志•慧”生长与学科素养发展。近3年,在全省信息整合课评比中,学校有两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在东营市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有11名教师获一等奖,李红红、宋敏连、陈雁娣3名教师执教的课获评“省级优课”;2020年,4名年轻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均获市级一等奖。

四、在彰显“小而精”特色中创生“志•慧”课程体系

为有效落实“‘志•慧’教育”理念,学校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努力构建一套彰显“小而精”特色的“志•慧”课程实践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生态,引领师生共享幸福教育生活。

(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谱系和实施框架

2018年,学校成立了课程研发部,根据课标及核心素养制定了学校课程规划纲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三级课程,构建形成了“志•慧”课程体系。如,系统构建了“志•慧1+I”课程,分为“绿色身课程、赤色心课程、橙色智课程、蓝色美课程”四大学习领域,每一领域又包含“基础性”和“拓展性”两类课程,即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I” 的第一层含义:“1”是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课程;“I”是“我”的英文缩写,实现个性发展、自主选择的拓展性课程。第二层含义:“1”是个体,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1”既代表基础,又代表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自我;“I”代表通过课程自我超越,代表成长,代表校训“和谐发展、强势突出”的自信、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

(二)立足学情,规范化实施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学校的优势资源出发,在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现实需求间找准结合点,依据“个人填写研发申请表——学校统一调控研发项目——个人撰写研发课程纲要——研发课程资源——审议小组审议通过”的程序,进行系统开发建设,在实施时遵循“学生自主申报——教师申请开设——学校统筹调控”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满足其个性成长的需求。截至目前,学校对手工类、益智类、才艺类、语言类、运动类等21门课程进行了规范研发。

(三)着眼本土,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

1.阅读课程:依托指导规范实施。晨诵怡情,午读明理,暮省励志,这是“赤色心课程”之阅读课程的实施样态。如“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的研发实施,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阅读课程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既有常规的“周读书笔记”、阅读考级活动,又有校级阅读主题活动:自制书签比赛、古诗文书法大赛、仿写小古文比赛、绘本制作比赛以及年级阅读主题活动,如“秀秀我的小书橱”、图书漂流、“故事大王”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与经典对话,与名著交流,在墨香中成长,“悦享书海,百花争韵”的书香校园特色逐步形成。

2.仪式课程:依托活动规范实施。在仪式课程中,起始课程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如学校把新生入学教育规范实施为《一年级起始课程》,其内容包括“七个一”的活动设计:一次新生入学通知书发放活动、一次心愿展示活动、一次一年级新生入学礼活动、《我上学了》一系列学习准备期活动、一场一年级新生家长交流会、一次“我们的印记——班级合影”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起始课程养成教育的回访活动。

3.周末学堂课程:依托志愿服务规范实施。学校周末学堂课程分为家中周末学技能、校外师生送服务两大领域。一方面,学生利用周末学习扫地、做饭、照顾老人等技能;另一方面,结合志愿服务形式走入社会,进行医院疏导、信息传播、环境清扫等综合实践活动。2018年,学校与东城经济开发区田庄村志愿服务结对,每周末选派教师开展志愿援教活动,双方互赢互享,收效良好。

五、在梯级培养中打造“小而强”的“志•慧”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与“成熟期”,采取“三三制”培养方式,在梯级培养中打造“小而强”的“志•慧”型教师队伍。

(一)把握入职期的“关键”发展,力促年轻教师成长

1.培青工程。对新入职教师,学校选拔优秀教师为导师,与入职教师双向选择,结对成长。双方互签培养和成长合同,导师的培养举措、入职教师的成长目标既明确又具体。学年结束,学校根据合同进行考核,按照《教职工学术积分管理办法》实施奖励。徒弟获奖,导师上台享受成长荣耀。

2.名师“坐诊”。每名优秀教师身上都有可借鉴、可汲取的营养,因而固定时间,学校请名师轮流“坐诊”,入职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请教讨论,避免一个导师指导的局限性。此举既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又促进了年轻教师发展,达到了智慧创生、全员提升的目的。

3.专家入校。学校聘请区市各学科教研员、名师和工作室主持人,定期对入职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促进了入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二)注重成熟期的“精准”突破,力促教师专业素养再提升

为促进步入成熟期的教师突破发展瓶颈,走出高原期,实现“二次成长”,学校采取3项举措,力促教师专业素养再提升。

1.教学诊断。采用聘期专家、借助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检查及校际联谊活动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如,学校多次聘请市教科院主任郭子平来校“坐诊”,为每名数学教师的课堂诊脉,让其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并从数据中寻找痛点,反思痛点背后的原因,开启自我改进系统,再出发、再进步,并在再次诊断中看到自己的改进效果。

2.课例研究。搭建各种公开课展示平台,通过教案、学案、课堂实录、达标检测、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教学流程研究、课后反思、评课等8个方面,对每节课进行深入剖析,打造精品课堂。

3.科研引领。推行“问题即课题”的教研思想,鼓励教师以集体备课、课程研发、主题教研、心理健康等为研究点,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梯级培养中,学校“小而强”的“志•慧”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稳步提升。现拥有山东省教学能手两人,东营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教师1人、市级教学能手3人,区级教学能手10人、区名师两人、学科带头教师两名、教坛新秀两名,各级名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总之,用心做“‘志•慧’教育”,办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学校,是我们的初心。我们将坚守初心,与时俱进,让青山小学的素质教育既有“颜色”又有“颜值”,既有“温度”又有“亮度”,让这所规模小的学校不仅具有“美、特、优、精、强”5个特质,更具有“立德树人”的真实行动,真正成为一所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本版摄影:隗鹏)

“一方田”劳动课程——种之乐

“121四步N环”课堂模式构建——研之趣

青艺工坊陶泥课程——做之悦

塑形PE课程——型之美

陈伟简介

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山东省数学教学能手、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百名基础教育名师”,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东营市先进工作者(市劳模)、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营市榜样人物、东营名师。教育部外派《2012—2013年内地与香港协作交流计划》指导专家,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工作坊主持人,东营市“陈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教科院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东营市学校发展水平评估专家。

主持和主研多项省、市级课题。主研的“小学和谐教学深化研究及改革实践”课题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和谐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各级奖励或公开发表;出版专著《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探索与研究》《别样教育之旅》;参编省级教材《(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课堂观察:诊断性案例与行动省思》等著作。获全国及华东六省一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执教的《秒的认识》获全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级课程资源库。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