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把山东的教育火种带回“中国的西大门”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多举措显著提升县中整体办学水平 我省多举措保障“学有所教” 省教育厅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 图片新闻 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如何收费? 山东官方“指导价”公开征求意见 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增至36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再获殊荣 办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办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

——济南市莱芜区实施高质量教育投入纪实

□ 张兴华

在“吃饭财政”的革命老区,如何保障教育投入,让所有的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办出“老区人民满意的教育”?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来到了泰沂山下的济南市莱芜区。

从莱芜区教体局出发,沿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间公路颠簸了近20公里,终于到达云台山下的刘仲莹中学。这个学期,这所老区中学最引人注目的是刚投入使用的9300平方米塑胶操场。“目前,全区已改造操场49处,投资1亿余元。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质量教育投入。‘高质量’集中表现在‘3+1’投入模式上。”莱芜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丁绪峰说。

高质量教育投入的“3+1”模式

莱芜素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2019年初,区划调整后,诸多建设项目亟待投资,但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探索形成了“3+1”教育投入模式。

“‘3’为3个渠道:一是‘财政单列’,二是‘成本均摊’,三是‘市场融资’。‘1’指一个原则,即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最大效益发挥作用。”莱芜区教体局副局长崔立新介绍说。

近年来,莱芜区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占比都在10%以上,而且逐年增加。正是由于畅通了这条主渠道,该区两年完成了三大工程:针对老式电灯影响采光效果的问题,实施了覆盖1820个普通教室的照明改造工程;针对支教教师、支教大学生、哺乳期教师休息不便的问题,实施了426套教师周转宿舍的“暖心工程”;针对农村学校运动场地简陋滞后的问题,实施了操场提升工程。

“在莱芜,房地产商建设商品房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教育。我们称之为‘成本均摊’。”丁绪峰介绍说,“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批‘居住用地’时,一同征求市教育局‘教育设施意见’;市教育局会向区教体局征求意见,区教体局在填报《教育设施意见反馈表》时便核算出了开发商支付建设学校的资金比例。”

在莱芜区教体局基建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莲河南侧、万福北路以东地块教育设施意见反馈表》。表的下方盖有区教体局公章,并有局负责人签字。这样,就从机制上保证了教育投入的多渠道畅通。

为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筹措资金的效能,莱芜重视实行“市场融资”,全区16所改建和新建学校全由区城投公司承建。该公司采用融资、垫资等多种方式,先将学校高标准建好后再交付学校使用。校长们高兴地称之为“交钥匙工程”。

高质量教育投入的“两大基础”

“高质量教育投入向教育部门提出

了高要求。特别要做好教育规划的前瞻预测和顶层设计,这是高质量教育投入的‘两大基础’。”丁绪峰深有体会地说。

去年7月,莱芜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消除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根据规划,2020到2023年,莱芜区将投资6.79亿元,新建改建8个项目,新增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改造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242个。

这个“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案”的研究出台源于莱芜区教体局的一份《关于“二孩”入学问题分析调研报告》。去年年初,针对生育高峰和入学高峰问题,区教体局由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各部门调研,最终拿出了可以满足莱芜区10年内“二孩”入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成为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决策依据。

“保证高质量教育投入,不仅要做好教育事业的前瞻预测,而且要做好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据丁绪峰介绍,全区改建和新建的都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就是为了科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空置教室,避免因入学高峰或低谷等波动现象导致资源浪费。

高质量教育投入效益的“双向提升”

“我们学校是‘一把手’工程。为确保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的进度和质量,区委书记朱云生曾经晚上11点多到工地察看。”汶源学校校长吕荣珍指着正在崛起的两座大楼,表达着内心的感动,“每天清晨,我会早早来到学校。看到学生们带着笑容欢快地走进校园,我总在想:如何让他们享受到高质量教育?”

“为发挥高质量教育投入的最大效益,我们在优化教师资源、增强师德师能上实施了‘双向提升’计划,即纵向资源贯通,横向合作发展。”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卢法斌介绍说。

据介绍,“纵向资源贯通”主要有3种交流模式:一是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带队下乡”,二是选派农村教师“进城挂职”,三是安排新任教师“区直跟岗”。通过一系列城乡师资交流互动,有效促进了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纵向资源贯通”的同时,莱芜区探索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力求让每名学生都享受到优质资源。他们管这种做法叫“横向合作发展”。所谓“横向合作发展”,即按照地域位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在全区划片建立了7个教科研共同体,通过共享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该区对共同体成员实施捆绑式评价,促使各学校由“单干”走向“联合”。“我们一起探讨教法、研究学法,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莱芜区胜利小学校长秦呈玲高兴地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