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双减”下的课改, 路 在何方?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双减”下的课改, 路 在何方?

——10位“课改人物”共话课改

编者按: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

这两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教育改革,跨越了20年时空,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共同目标指向决定了课改和“双减”是同向同行的。

今天,在“双减”背景下,课改路在何方?

我们始终相信,那些积极投身课改、常年躬耕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才是最好的“答卷人”。基于此,本报特邀《课改人物》开版以来相继走上这方展示舞台的10位“课改人”相聚于线上,以“圆桌论坛”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为营造“课改探索,必定有我”的氛围燃起一把火,为深入推进“双减”提供新的课改思路,“抛砖引玉”。

邢凤珍 “双减”深处,还是评价

课改走到深处,还是评价。评价变,则课堂变,教育生态变。“双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测评遵循国家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的评价说明,在强调学科基础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历史教研员,力求真正改变以往“以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为主要目的”的命题立意,确定了“突出能力、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以“历史认知、历史理解、历史阐释”为评价目标。不侧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现成结论的记忆效果,而是贴近学情,关注教学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素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尤其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渗透教学导向,努力以考导教,引导课堂教学改变“满堂灌、重记忆”的教学方式,树立重分析、重思维、重素养的学科教学新策略,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能力,提升素养;同时,以考导学,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深层次把握历史学科的魅力。

冷云 尊重儿童天性

“双减”之下,面对教育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天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应该是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探寻和努力的方向。

2013年6月,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街道中心幼儿园成立。面对这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我们将“水木清韵,源净心灵”作为发展理念。这个理念来源于童话《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其他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最后,它学会的是不断地变化。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万物生长皆有节。”人是自然之人,教育应该去点燃儿童心中的那团火,去呵护他们生长的“节气和节奏”。借助“双减”的东风,回归教育本源。孩子就是未来的世界。当他们还小的时候,教育就是陪伴、支持他们,一点点、持续不断地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季俊昌 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

“双减”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就指导思想而言,“双减”彰显了3个要义: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二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务实办法;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一所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学校,自然会把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家长现实需求,追求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作为第一要务。首先,积极建设“校本课程基地”。作为综合性教学平台、新型学习空间、研究实践场所和孵化培育中心,“校本课程基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一种新理念和新路径;学校要以“校本课程基地”为载体,促使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育人方式转变、综合能力提升等不断发展。其次,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所以,学校应该利用好课后的两个小时,切实提升课后服务也即“课后育人”的质量,在进一步彰显学校教育主体角色的回归与强化的同时,真正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完整”课程育人体系。

高旗 教师角色的理想与现实

在“双减”中,“教师”一词出现了22次.“双减”政策一方面要求在编教师“校内指导、批改作业”“答疑辅导”“承担课后服务”“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对积极承担“双减”任务的教师实行“弹性坐班”“绩效补贴”“多元评价”“职评倾斜”的好措施。

近半年来,在各级“双减”政策文件的指导和学校教育减负管理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集体弄潮,在迷惑中下水,在矛盾中打转,在试探中前游。“双减”新政似乎还未“全面系统做好部署”,教师便已全员突击。教师们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仍保有着观望态度,在成就了教育减负热烈场面的同时也呈现了心理与行动上的阻力。

《意见》中提出,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针对当下“双减”所致教师“副作用”中的价值认知偏差、游离观望心态、利弊权衡行为、责权矛盾纠纷等,我认为要以“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价值重新建构和角色再认同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积极投身“双减”和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思想工作,进而推进“双减”的价值认同和政策落地。

乔小红 打造“作业共同体”

今年以来,我积极优化作业设计管理,打造“作业共同体”,用心、精心、悉心设计作业,助力“双减”落实,提高作业质量,收到明显效果。“作业共同体”以团队作业模式为主,由若干“子任务”构成,每个子任务成梯度指向总目标,既需要每个成员独立参与,又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是课堂教学中,小组根据“当堂闯关”形成一个测评“报告”,报告中说明小组每个成员的当堂掌握情况以及需要巩固的地方,为小组领取“作业任务包”提供依据。二是从“作业超市”里领取“任务包”。根据教学主题,教师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践操练等内容分别归类罗列,每项内容后面有完成的方法指导、时长、难易度以及赋分。小组领取“任务包”后,根据每个成员情况,将“任务”分到个人手中。三是小组赢分评价。根据每个成员作业指导单中的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整个小组的作业效率,实行赢分制度,对优异者给予“免”作业或其他趣味性实践的奖励。

冯明才 为教学改革探路

为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聊城市东昌府区英特学校积极落实“强课提质”要求。该校校长王庆松说,他们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突破口,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三三”教学策略及策略下的各学科教学模式,即“三段递进”“三步达标”“三清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一年级的“先教后学”到二年级的“学教参半”,三年级实现“先学后教”。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制(一年级同桌两人组,二年级前后桌4人组,三至六年级6人组),分组遵循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原则,组内结对帮扶,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同时,采用动态管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自学及合作交流能力。教师的教是根据学生的学顺势而导,重在引导、点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勤思考、善表达、敢质疑”,强化及时训练,实现当堂达标,进而落实课堂的有效高效,真正做到学生每天放学时身上不带走一张练习纸。

孙俊勇 明确两条路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背后更深层面的导向,是要把校内教学的质量提上来。这就对我们的课改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树立新时代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又要让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学习,实现乐学、善学、会学的目标。

其次,要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两条路径。一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转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要基于课标,系统研究教材和学情,恰当定位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焦点,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与学的评价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又是进行教学改进的基本技术。二是由注重课时教学转向注重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不是课时教学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情境、内容上的片面统整,而应该用单元大问题、大任务帮助学生追求基于单元大概念的深度理解,以单元知识学习为载体,达到学会学习的育人目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有效避免知识碎片化的弊端,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结构化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杨雪梅 为教师“提力”

基于“双减”的新课改首先要改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本源性问题。社会所关注和期待的落脚点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课程改革的执行力量也源自教师,因此,为教师专业素养提质赋能应该是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由一线教师转型而来的教师培训者,我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动能来增进课程改革的实效。在后续的教师成长课程设计中,我会重点关注三个能力的提升。

一是成长力的提升。课程在改,学生在变,时代的车轮也始终都在高速转动。如果教师自身缺失了成长的能力,无异于转动的车轮碰到了顽固的石块。那将是一种扭曲的滞塞之力,所有的“改”都将被动、低效。二是研究力的提升。“双减”如何真正落实需要研究,作业设计如何科学合理需要研究,课后服务如何达到质优效实都需要研究……一旦缺失了思考研究之力,课程改革就将沦落为“纸上谈兵”。三是建设力的提升。如果一名教师被捆绑到了课改的舞台上,他的执教育人行为就会变得机械、冰冷。只有以建设的姿态与时俱进,才会赋予课改积极的影响。

晁兴邦 “双减”之下话“课改”

课改与“双减”是互通互融的,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双减”,而“双减”的实现需要课改来支撑。在“双减”的背景下,推进课改需要“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课堂改革,确保“减负”不“减质”。“双减”让学生的学习重返校园,重返教室,重回课堂这个主阵地,而课改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主阵地构建好、打造好。教师要在课堂上精心地“引”,引领学生抓住课堂学习的内涵,放眼课外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课堂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把语文课外阅读和生活的外延充分结合起来。二是关注课程改革,追求“减负”不“减能”。“双减”之下,除国家规定教材的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搭建好个性发展的舞台。以语文学习为例,要构建好语文学习的课程体系,要因地制宜,开展好书法、演讲、写作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锻炼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三是关注作业改革,实现“减量”反“增值”。“减轻”不是简单的减少。我们固然需要一套作业统筹公开和总量控制制度,以减少作业的时长,避免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更需要的是分层次、个性化地设置作业,切实发挥作业巩固旧知、弥补缺漏和触发创新思维的作用。

高秀娟 怎样做好“加法”

“双减”下的课堂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阶段性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

课堂上,首先要解决的是做到目标明确,给课堂搭建整体框架。其次,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接下来针对问题设计合理的活动,在经历的过程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认知,发现新的价值。如何检验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我的做法是突出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评价有梯队,具体可操作。通过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知道达到了哪个等级。评价的针对性也为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提供了支撑。

我认为,巩固性作业还是必须有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温故而知新。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多少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针对物理学科,我认为,作业内容要突出基础性、针对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概念,在动手中迁移应用概念,让创造性成为可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