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 统筹做好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 山东义务教育十件实事惠民生 国务院学位办: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位证书具有同样效力 我省密集发布2022年研招考前提示呵护考生 潍坊首家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教育示范基地揭牌成立 山东47家职业院校“组团出海”赋能企业“走出去” 我省2021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2022年1月8日开考 东营:舞龙舞狮迎新年 在“回应人民期待”中展现职教“大作为”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把“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为群众暖心提气

山东义务教育十件实事惠民生

□ 管恩武 张桂玲

作业统筹等做法在全国推广;潍坊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山东省实验中学等一批“五项管理”的典型做法在全国叫响;目前,山东是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支持的乡村教育振兴建设试点先行区……

12月23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义务教育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简短而有力的发布词,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教育图景——一年来,山东省教育厅通过立规矩、促行动、抓改革、强服务,着力解决了义务教育领域10件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也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立规矩,规范办学有了红线“15条”

“建立学生作业统筹和公示制度,调控学生作业时间。科学设计作业,不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教师对诊断反馈性作业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

这是今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15条中的第九条,旨在为学校“加强作业管理”划定底线。此规范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问题,对作业布置、作息时间、教材教辅读物、考试等学校办学行为中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了细化要求。因其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被教育部全文转发,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也编发简报在全国予以推广。

15条红线的划定,标志着山东为学校办学“立下了规矩”,底线在哪里,也从此有了“硬杠杠”。为避免《基本规范》流于形式,省教育厅还探索出了系列配套制度:“线索归集—转办督办”“流程指南—整改反馈”“动态监测—随查随访”“量化计分—责任追究”,创新机制打出了规范办学“组合拳”。据统计,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年内向各地转办违规办学行为线索56例、督办举报4例,予以调查处理,有效维护了良好教育生态。

促行动,“强镇筑基”+“强校扩优”让弱项变强项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师资是关键。

邹城市把教师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动力,拿出了“真金白银”:每年发放6600万元乡村教师补贴,每人每月增资1200元。明年起,将增资1800元。发布会上,邹城市副市长吴婧表示,邹城市还开通了师生公交、建设教师周转宿舍,以全力帮助乡村教师解决生活、交通、住宿等难题,提高其荣誉感、幸福度。

这是山东从3月份开始实施“强镇筑基”行动以来各地市积极投入其中的一个侧影。

截至目前,全省共遴选确定了65个省级试点乡镇,覆盖乡镇驻地中小学226所,省级财政安排9000万元予以专项扶持。各级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实施条件改善项目677个,实施教改项目222个、研发特色课程629项,组建教研团队249个、开展教研活动649次,培训教师1.7万人次、补充交流优秀师资1226名。

与此齐头并进的,还有“强校扩优”行动。为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教育诉求,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编办等4部门启动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着力点,通过组建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区域间结对帮扶等,建立校际、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协作关系,促进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享互通。如青岛市共组建83个教育集团,辐射普通中小学271所;潍坊市城乡学校结对316个,覆盖被帮扶学校学生14万名、教师2.3万名;济南市市中区组建20个基础教育集团,学校覆盖率达100%。

抓改革,为缓解家长焦虑“练好教育内功”

从机制创新入手,改革才会走向深入。

“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山东省教育厅以有解思维,找到了三条“深化”的改革路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保障入学机会均等公平;深化“五项管理”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一年,面向16万名义务教育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五项管理”成效达标率均在90%以上,认可学生学业减负成效的小学、初中家长比例分别达到97.87%、95.72%。

这一年,诸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去年淄博市、威海市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潍坊市、省实验中学等单位被遴选为新课程新教材国家试验区之后,山东再次在全国上榜。

成绩的背后,是山东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学校教育“内功”的扎实行动。如立足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实施教育“强课提质”行动,制定出台《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程、优质课例,培育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又如,在全省实施科学幼小衔接行动,小学实行“零起点”教学,对违背教育规律、过早开展知识教学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系列举措,无不彰显出山东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以枣庄市为例,全市自2019年开始就在各中小学开展“新课堂达标”行动,以课堂为切入点,以教师达标为突破点,开启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目前,“新课堂达标”行动已成为以“强课提质”推动“双减”落地的利器。

强服务,把群众“忧心事”变成“暖心事”

“现在,孩子晚上睡觉时间比以前早了,亲子关系也变得和谐了。”近日,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三年级(5)班学生家长范艳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提供的“1+X”课后服务模式,即分时段开展作业辅导与个性化拓展课程相结合,使得以往因接送难、监管难而出现的“空档期”,而今变成了指向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生长期”,“忧心事”也变成了“暖心事”。

这是今年以来山东推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为家长“帮管”又“帮教”的一个缩影。

为保障这一工作顺利推行,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课后托管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应开尽开、有需求的学生实现了应保尽保,惠及826万名中小学生。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充分挖掘自有师资、利用校外资源力量,供学生选择课程在100门以上。

“群众之事无小事。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来自群众的满意度。”今年以来,山东推出了系列教育服务:建立常态化的学位资源供给机制,防止“入学难”问题反弹;义务教育招生“全网通办”,实现孩子报名入学“零跑腿”;关注关爱特殊群体,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这些深入民心的暖心之举,无一不是聚焦民生关切的“关键小事”,也赢得了来自广大群众的积极回应:“暖心又提气!”。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