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 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解读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意见》起草背景和过程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是科教强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省教育厅集中精干力量,从全省高校、教科研院所抽调专业人才,组建了工作专班,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一是梳理文献。整理分析关于创新、创造力、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培养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等主题的学术研究文献200余篇;梳理分析国家、各省份关于创新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件20余个、措施80余条。为文件编制奠定了基础。
二是调研座谈。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女子学院、济南职业学院以及济南、泰安等市级、县级教科研机构,代表性行业组织的高水平人才和部分学校校长,进行头脑风暴;到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进行实地调研,与校长、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座谈交流,集思广益。为文件编制打开了思路。
三是研讨论证。工作专班起草完成初稿后,召集省教科院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以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领域教科研人员,邀请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举行专家论证研讨会,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创新素养培育的先进理念、做法和发展趋势。为文件编制把准了方向。
二、《意见》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意见》分为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组织实施5个部分。
《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论述,践行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
《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协同实施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格局,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普遍提升,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在国内率先形成整省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制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意见》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面向人人,创新素养培育要面向每名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从“教”向“学”的根本转变;坚持协同培育,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
《意见》明确,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分解细化为五大体系,分别是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明确各学段重点目标和领域;实施体系主要包括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活动体系;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优化地方政府履职评价、优化学校考核评价、优化校长教师评价、优化学生发展评价;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保障、理论支撑和资金扶持。
《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泛开展试点,选取部分地市、区县或者学校,先期进行试点和样板打造;加强宣传引导,利用融媒体全方位宣传创新及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典型事迹和案例。
三、《意见》主要特点和创新之处
一是全面性。从内容指向看,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往往只关注创新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最为常见的是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意见》所指向的创新全面涵盖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实践创新等各种类型的创新,真正把创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对象指向看,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更多地指向拔尖创新人才,是少数人或者极少数人,《意见》所指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认为创新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都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目标是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普遍提升,是面向人人的普惠性教育。
二是引领性。“素养导向”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做法。《意见》明确提出,创新素养是学生诸多素养中的关键要素,在核心素养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处于统领地位。这就要求将创新素养培育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教师的议事日程,也昭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和突破口。同时,《意见》明确了创新素养培育的要义,即着力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实践的开展。这种从“素养”的视角出发,注重完整“人”的培养思路,摆脱了传统上主要关注创新技能培养的狭隘做法,对科学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具有引领性。
三是系统性。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往往只关注某个学段,大都聚焦中小学教育阶段,或者只关注学校教育系统。《意见》将大中小幼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衔接贯穿始终,而且对创新文化着重予以强调。应该说,这是国内目前为止唯一能够冠之以“体系建设”的关于创新教育的专门文件,走在了全国前列。
四是实践性。文件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一直是被大家诟病的问题,《意见》在编制之初就特别强调要避免这一点。因而,整体来看,《意见》提出的措施还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科学编制创新素养培育地方课程,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资源库,设立省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遴选一批省级创新素养培育基地和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组建一批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学院,探索建立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等优秀成果的省级认定机制,组建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单列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专项等,都是具体可行的。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