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我”怎样,语文就怎样!
——读杨修宝《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有感
一首娴熟的钢琴曲,一曲动人的歌喉,近其人,才情修身,如沐春风……
一堂精妙的语文课,一篇透彻的文章,近其道,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熟识杨修宝的人都会亲切地称呼他“宝哥”。
听闻宝哥的“私人日记”——《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新书出版,我如获至宝。书中直击习作教学、朗读教学的痛点。10堂教学实录,构思精巧,简约大气;11篇教学设计,立意新颖,众体皆备;教育感悟,天光云影,见微知著;名师评说,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成长故事,深情回望,点醒自我。细细读来,豁然开朗,获益良多……
一、重构语文“学”的主线
语文教学流派纷呈,教学理论百家争鸣。这些都反映出语文人对语文教育的热衷,同时可感知语文教育的复杂性。
久处复杂,语文教育者或多或少都会患有“语文综合焦虑症”——解读焦虑、内容焦虑、策略焦虑等。即便使出浑身解数组织教学,也难逃“少慢差费”的魔咒!
同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急需从纷繁复杂的魔咒中重构一条“学”的主线。
书中开篇便“约谈”了语文教育的“难老大”——习作!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效率一直不高。甚至,王荣生教授曾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教师认为不好教,学生反馈不好写。究其缘由,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相对独立的教师“易教”、学生“易写”的科学习作系统。杨修宝结合整整20年的实践研究,把脉“难老大”的病因“积累太少,语言匮乏;脱离生活,内容空洞”两大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首先,从儿童生活入手,身边人,身边事,构建“专题日记”问诊习作“写什么”的难题,通过主题式,唤醒儿童生活视角,解决习作无话可写的窘境;其次,从儿童言语习用构建“怎样写”,通过创生活动、策略引导,依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生态,激发儿童的言语表达欲、创作欲。巧妙阅读,策略落实,将习作兴趣化、微型化、系统化、常态化。经过一系列的习用,当读到书中学生分享的习作内容时,笔者不得不赞叹孩子们的潜质,更惊叹于这套系统的魔力和杨修宝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
二、重构语文“用”的生态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语”朦胧,“文”朦胧,“语”但见知识,未见思维;“文”只见语段,忽视文体。语文教学往往是围绕知识进行机械拼装,见到词语造造句,见到好句讲修辞,见到佳段重分析……一篇活生生的课文,一节课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40多分钟的外科手术,教师教得“分崩离析”,学生学得“支离破碎”。围绕文本设计教学,模式套用,千课一面。
杨修宝在书中聚焦“活动创生”建构策略融合,“言语习用”指向思维提升,使得语文教学不囿于模式,课堂生态不陷于套路。让语文课成为一场发现之旅,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
如:《两茎灯草》一课,从听写“监生、侄子”等词语入手,既是对生字的梳理,又是对古今词义的辨析,同时借助这些“称谓”切入小说的人物关系及情节中,进而渗透文体意识,习得阅读小说的方法,可谓巧妙至极!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引导学生有序地转换阅读视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小说中的内容深刻、言语奥秘。从读者视角入手,在辨析词语、知晓大意、读懂人物的基础上,再转换为作者视角,感知细节,揣摩语言,体会写法;最后转换成“自我”视角,通过小说中特有的“三番四抖”这一奥秘,一语双关融通阅读与写作,即将阅读指向了“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在阅读意识的转换间体会了小说的文体特点,促生阅读,转化为习作表达的有机融合,从文本到生活,从阅读到习作,构建了由读者到作者、再到自我的全景阅读生态。
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杨修宝化繁为“一”,紧扣“一”字:“一间、一张、一盏、一杯、一小碟”所构建的环境描写和国家总理真实的生活情景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此时,顺势借“一”造境,走近总理其人,继续深入探寻“一”字奥秘:“一尺、一句一句、一个一个、一边……一边、想一想、一两句”。看似是“一”字,但后面紧跟的字眼却是一幅幅画、一幕幕操劳、一夜夜工作……此刻,那“一”不再是笔画,而是周总理夜以继日的操劳;那“一”不再是汉字,而是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的写照;那“一”不再是数量,而是周总理对人民初心始终的热爱……“一”脉相承的感动,情动辞发;“一”触即发的表达,跃然纸上。借助“一”的力量,学生一篇篇小短文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学生言语习用的生长、思维品质的提升。置身于这样重构的语文“用”的生态中,学生怎能不受益?素养怎能不攀升?
正如杨修宝写在篇章扉页上的那句话:“一节语文课就是一次发现之旅。”带领学生一同沉浸在语文的发现中,发现小说的曲折离奇,发现散文的形散神聚,发现童话的烂漫幻想……那将是何等的美妙啊!
三、重构语文“新”的自我
教师的读书史,就是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当读到杨修宝“教育随感”“名师评说”“成长故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新我”二字的尊崇与向往。尤其书中“教育随感”部分《〈狼图腾〉的阅读思联》《播撒阅读的金种子》《阅读如此奇妙》3篇文章,分别从教育、教师、教学3个维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让我们遇见另一个维度的自己。与阅读相伴,获得源头活水,丰盈“新我”认知。
在杨修宝与陶继新的对话场景中,那一句“终生爱着语文,生命更有意义”牵动了多少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痴情。作为语文教育的痴情者,杨修宝在书中的一番话语“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更不能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卡!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指引学生的精神归宿,如同医者仁心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令人热泪盈眶,发人深省。与专家对话,聆听教育真谛,坚定“新我”初心。
身为“国培计划专家”“全国十大名师”,杨修宝在“成长故事”中每日坚持朗读、练习书写、苦练钢琴与声乐、背诵诗文,每周雷打不动地听课、上课、撰写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着从教的上下求索,讲述着为师的酸甜苦辣……走进成长故事,汲取前行力量,重构“新我”课堂。
乘着“双减”的清风,一起阅读,一起美好。毕竟,我即语文。“新我”怎样,语文就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