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阵地”为强省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人才是根本,是基础。近年来,我省职教领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攀升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和供给上求实、求新、求突破,为山东新旧动能换挡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夯实了“人才之基”。
对接经济转型、产业变革“育人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012届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曲锡涛,目前就职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事业部,2014年担任了新材料事业部TPU装置班组长, 2020年底作为技术人员被派往匈牙利BC公司参与项目援建。
据该校党委书记郑德前介绍,从2010年至今,该校有200余名化工类、机电类毕业生在万华化学集团就业。其中,毕业生房士强参与的醇醚酯课题组获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侯忠霄参与的POE新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国产工业化,张宪策参与研发的设备成为国内首套尼龙12中试装置,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数字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主动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开办的11个专业群57个专业中,制造类专业占比达64%,覆盖制造业31个大类中的27个行业。
如今已是徐州苏宁凯悦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的司倩倩对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深有体会:“一方面,专业课程设计与酒店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在酒店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应用;另一方面,学校的综合实训楼完全贴合酒店的运营模式,使我们对酒店各板块的内容和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
以服务行业为主打专业的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产业变革,顺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精品旅游和乡村振兴等需求,增设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文化创意与策划等7个新兴专业,专业布局更合理,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省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为导向,实现了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高效、全方位对接。据统计,在山东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等八大快速发展行业中,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凸显。
做大做强、用好激活“第一资源”
“我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烹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山东省教学名师、中国烹饪大师、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专业教师王桂云说。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引领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达介绍说,学校制定了《专任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引导教师融入行业。15年来,全校专任教师累计完成4轮赴企业挂职锻炼,“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80%的专业教师具有国际研修经历,其中酒店管理、旅游、中西餐烹饪专业教师国外研修率达100%。
山东职业学院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评价考核办法,配套“一人一议”年薪制、人才助理制、按需组建科研平台等支持政策。2021年,引进专业及学科急需博士10名,特聘学者教授、技能大师15人,组建了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科研技术团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张长峰博士带领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团队,不但发明了运程2700公里、可脱离水超过36小时的无水活鱼运输“黑科技”,而且创造了贮藏3个月不烂果、保鲜期延长50%以上、好果率接近100%的蜜桃等生鲜农产品跨境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奇迹,帮助蒙阴县等革命老区将鲜果出口至阿联酋、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职教力量。据介绍,该校发挥办学和专业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大国工匠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潍坊商业学校将项目建设、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班级建设、企业实践等五大领域具体化为项目清单,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流动”机制,打造“双栖型”教师,培养了一大批社会认可、有真本事的“双师型”教师。
我省按照类型教育需求,积极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改革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办法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大“外引内育”力度,全省“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超过60%,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师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政行企校协同,畅通“合育”渠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省让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基本要素,获得市场地位,赢得了社会尊重。
“我们把办学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日照市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断兴起贡献教育智慧。”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冯新广说,学校坚持“与城市共生共长”理念,与园区共建6个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7个二级学院,建成了11个协同创新中心、19个行业性培训基地,成为日照乃至周边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活力因素。
山东职业学院依托铁路办学背景,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铁道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共同开展铁路培训基地、科普基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打造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与潍柴动力、万华化学、歌尔股份、豪迈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14个产业学院,建设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0万余名,其中50%以上服务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山东省先进制造业的增长点到哪里,学院专业办学的发力点就到哪里,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郑德前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企业“双向赋能”。14个部门制定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认定14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全省中、高职学校校均合作企业分别达14家、268家。山东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济南、青岛成为试点城市。
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强省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努力为确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蹚出路子,肩负这一新时代使命,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