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曲阜市: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心灵 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校本课程让沂蒙精神教育“活”起来 入户家访助力“双减”落地  昌邑市实验中学 打体育牌走特色路 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 “四有”好食堂情暖校园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中心小学 举行寒假“阅读好时光”读书交流会 “冰墩墩”迎开学 评价校长治校育人水平应关注十个维度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曲阜市: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心灵

□ 通讯员 朱年强 高文明

“左手转动,右手不动,左手不要离开这张纸,剪刀不要拿下来。”这是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教师常凤英正手把手地向学生们传授剪纸技艺的情景。

曲阜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秉承“经验不可替代、体验不可复制”的课程开发理念,在“体验传承性”“收集整理性”“活动实践性”“操练技巧性”4种校本开发类型的研发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血脉。

玲珑纤手庆华诞

该校将剪纸技艺融入“六艺”校本课程,用音乐、舞蹈等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滋润学生心灵,让学生感知美、创造美。

剪纸艺术的创作融绘画、手工、构思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双手的协调性,手、脑、眼的灵活性,以及创造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形成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是“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的具体体现。常凤英是曲阜市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精通平剪、立体剪、阴阳剪等技法,剪纸技艺纯熟。在她手上,一把剪刀、一张纸甚至一片树叶都能变幻出精美的图形,展现万千世界。

剪纸连环作品——中华传统小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是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的。在剪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中华传统小故事,而且感受到同学之间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十二生肖》是学生们最喜爱的剪纸作品,不同的动物神态各异;学生们自由发挥,自由设计纹样,然后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交流,感受剪纸的神奇魅力。常凤英创作的《欢歌笑语庆华诞》获山东省一等奖,黄思涵等3名学生荣获济宁市“小小非遗传承人”称号,学校获评“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席编课程“登堂入室”

曲阜市姚村镇陈寨村的席编艺人陈学良参观陈寨小学的席编纪念馆后感慨道:“姚村的花席祖祖辈辈传了好几百年,俺先前寻思着俺这一辈人是最后的编席匠了,这些孩子不会知道刮篾条子刀、蒲墩子、拉锅子是干什么用的;如今,没想到在学校里还能看到这些家伙什儿,还能学到这些活儿。一定要让娃娃们好好学学咱姚村的花席!”

编织花席的原材料是高粱秆的外皮。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里,几名学生正在给高粱幼苗浇水、施肥。除此之外,还要除草、灭虫。从高粱的播种、收获到剥篾条,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幸福。

学校将编织游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知识融入课程设计中,分年级、分层次指导学生学习席编工艺和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编席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花席古拙而独特的花纹肌理,领悟了淳朴而吉祥的图案寓意,感悟其严谨的设计和精致的技艺。“小小非遗传承人”胡久美说:“开始学习席编时,我对普普通通的篾条能编出这么多精美的图案感到很好奇;现在,觉得席编文化是几代人积淀的结果,我要好好传承下去。”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将席编从普通的社团活动总结提炼为一门校本课程,将席编展室命名为具有文化底蕴的“席修堂”,形成了精品课程“姚村席编”和“立体草编”。2018年,“姚村席编”课程被列为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教师邢文兵被认定为“席编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用“曲阜元素”讲好“曲阜故事”

曲阜市纸坊小学的学生们用废纸开发出草花纸、再生纸书签。这得益于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的学习。桑皮纸工艺是我国造纸术的延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据传承人郑友明介绍,桑皮纸的制作从砍条到成纸需要经过72道工序,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学校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制作桑皮纸的工艺流程。在郑友明的指导下,学生开发制作草花纸和再生纸书签。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纸张的宝贵和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增强了节约意识和环保素养。

鲁城街道书院街小学开发了“圣城•盛城——童心品儒韵”非遗校本课程体系,将绢花、琉璃瓦、扎花灯等非遗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复原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音乐器”和明代雅乐乐章,开了小学生传承非遗项目“孔庙雅乐”的先河;陵城镇杏坛小学的校本课程“布艺生花”开发出土布、手工印染、蜡染等5个版块,并把“曲阜元素”融入校本课程,用布艺讲好“曲阜故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