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校长治校育人水平应关注十个维度
如何评价校长的治校育人能力,将直接影响校长怎么来办学、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关系着办出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做到科学评价,真正让评价发挥诊断和引领作用?从当前的教育治理实践来看,评价校长治校育人水平至少应关注以下10个维度。
办高质量教育的导向。校长的治校育人能力,根本体现在学校办学业绩的提高上,重点是看教育质量的提升情况。当然,这种教育质量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体成效的评价,是“五育并举”质量的评价,是学校提供的资源能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评价。贯穿其中的是落实好“双减”政策,办高质量、轻负担、可选择、适合每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质效的评价。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按照依法自主办学要求,从党的领导、校长负责制、民主治校、社会广泛有序参与等方面,制定并完善办学章程、行动纲要、治校规划和学年度计划,统筹项目制、分布式、扁平化、协商式等运行机制,把学校建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全面发展”的众筹智慧、资源的平台,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动车组”动力集成组织,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治校育人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在经费、设施、资源以及教师配置、评价等方面,我们都要站稳学生立场,把学生放在心上,满足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化学习需求,并以此重新建构。
落实“教师第一”的管理观。把教师摆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教师服务,是为了让教师心无旁骛地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坚持“教师无小事、事事牵众心”,征集并解决好教职工的“烦心事”“操心事”,做到“相信人、尊重人、激励人、成就人”,实现“出名师、育英才”的目标,促进人与事业共同成长。
把家校社共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门办学”已经不能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学校必须保证家长和社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一是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开好家长课程,办好家长学校,增强按教育规律育人的家校一致性。二是强化与社区、村居的合作。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而且要为社区居民服务,并争取社区的更大支持。“有心的校长资源多”,如何实现家校社各方共赢,构建更加紧密团结的协同关系,考验着校长的智慧。
坚守“安全为先、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评价校长治校办学水平,首先应更加突出“校园安全高于一切”的地位。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防溺水、防传染病、防欺凌等方面都要高度重视,进行清单化、网格化管理,建立安全全员责任制和翔实的风险预案及应对策略。严格按照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不折不扣落实到管理、教学、上课、作业、作息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创新求变、提高质量。
突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当前,各种与教育、与学校相关或相关不是很大的事项经常“进校园”。这既是落实上级精神的需要,又考验着学校和校长的应对能力。如何将其转化成育人要素,转化成推动学校发展的抓手和机遇,体现着校长的素质和水平。总体还是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上级交办的与教学相关或不紧密相关的各项事务和学校的真实需要结合起来,增强转化能力,提高质量。
对未来有精准的研判和掌控。培养什么人,首先应研判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面对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面对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国家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加快信息化、实施城乡融合、构建大安全观、绿水青山生态战略等重大任务,面对新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待,校长的领悟、感知、研判和把握能力都应当作为评价其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及实践的重要内容。
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当是思想的领导”。师生、家长更期待的是抓落实、敢担当,躬身教学一线示范引领,把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校长。在评价校长时,不仅评价他是否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而且要看其办学思想是否贴合学校实际、符合育人规律,是否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是否在治校育人实践中见到真效。
敢于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敢于并善于“留白”。这既是为自己,又是为别人。北京十一学校每天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修时间,就是为了让师生能够发展特长、调适身心、增进合作。校长在治校育人过程中应坚韧从容、守正创新,努力给师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和平台,让师生幸福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
(作者系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北辰中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