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协同植根 强德固本 打造 “忠义”特色学校 小学英语教学怎样实现减负增效 告读者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教改实践】

协同植根 强德固本 打造 “忠义”特色学校

□ 林秀芳

1913年英国强租威海时期,威海田村村董孙立堂先生为赓续中华文化传统,取《左传》中“临患不忘国,忠也”和《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文化经典之精义,出资在关帝庙西建房6间,创办了田村忠义小学,要求学校尽职尽责,“教人以善谓之忠”(出自《孟子》),田村后人须“君子义以为质”(出自《论语》),开启了这所百年老校“教育救国”的“忠义”育人之路。

多年来,学校虽几易其址其名,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一直延续,始终注重结合忠孝传家、尊师重教的民风,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建构学校育人文化特色。2014年,学校以家校“协同”为突出点成为威海市首批特色学校。2016年9月起,我带领团队着眼发展,从“协同”特色传承到百年“忠义”寻回,跨越5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以多形式“协同”为植根策略,以“忠义”价值引领为旗帜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为底色的强德固本、传承创新的百年老校发展之路。

一、古今协同,架构强德固本“忠义”课程体系

“忠者,德之正也;义者,宜也,仗正道曰义。”“忠义”作为百年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德育为先的育人要求,是学校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文化资源。我们将“忠义”引申外化为学校的“五育”课程目标——忠义孝信、形神皆健、善学好思、尚美雅行、互助乐劳,形成系列特色课程,建构了以“古今协同、强德固本”为突出特色的“忠义”课程体系。

1. 楹联诗词课程。以楹联诗词为载体,以其抒写人间百态的“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情”与“思”,以富含语言艺术和表现形式的“美”为德育之源,设楹联诗词专题课程,以其与地方传统文化课程整合课时为主,间周一节,搭建文化自信、文以化人的“忠义”学习场。在此基础上,将楹联诗词与学科学习融合,与节日家务、彩绘葫芦等非遗劳动融合,与校园景区写真课程融合,以诗教情境课程、诗意劳动课程、诗意生活课程将楹联诗词文化之美与家国情怀培养融合,古为今用,筑忠义学子“强德”之基。

2.“忠义”主题情境课程。以百年党史、校史为蓝本,开发“忠义”课程,并以此为核心,以“1+3”为协同方式,将“忠义”课程与国家课程、忠义专题活动、忠义生活环境融合,承古启新,将中华“忠义”精神、革命传统、百年校史与学科融合,形成学科序列;将“忠义”与校园活动融合,形成“三三五”忠义活动课程;与校园生活融合,形成“一馆一景二十九班”忠义微景区课程,使学生置身其中,如浸东来紫气,立凌云志,固“强德”本,成栋梁材。

3.七类“忠义”特色课程。如低幼衔接情境课程,以“历史悠久的校园”“我的班级”“我是小学生”等系列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爱校爱班情感;生活德育系列课程,以孝亲、《弟子规》应用、“我爱四季”、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爱生活情怀;还有以《黄帝内经》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聚”为引领,培养节俭、身心同养意识及意志力的健康与养生课程;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礼仪课程、小公民课程;培养人文素养的丝竹课程、剪纸等非遗课程;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STEAM课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航模、Makebloke编程等课程,使孝悌于内、德能于外,爱校、爱国、爱社会、爱生活等“忠义”之风与课程学习融为一体,夯“固本”之实。

4.“忠义”校园隐性课程。我们以“忠义”为文化主题,建构了从校园到班级“三区一馆二十九班”隐性育人课程。三区为“忠义景区”“共荣景区”和“联诗景区”,一馆为“红色博物馆”,29个班级分别以重大战役、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革命根据地、军史等内容创建了班级红色文化。在党员的带领下,教师、家长主动提供各种生动的育人资源。

二、思行协同,培养“德艺兼修”忠义学子

以“忠义”课程为载体,忠义学子培养强调内动力激发,强化外环境渗透,思行协同、德艺兼修。

1.小处着力。一是以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央视、校级、年级、班级四级连上,强化“忠义”对人生价值方向的引领;二是以“忠义”专题课、《孝经》《论语》阅读为内容的“德礼”课、道德与法治课、地方传统文化课为主要载体,从传统文化、党史、校史、道德修养等方面,明确“忠义孝信”的内涵;三是以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的特定活动,如高低年级的队列、餐饮帮扶行动,“三二一”健康养生活动(三操:早操、课间操、眼操,二球艺:全员篮球、足球,一节俭意识)等,落实“忠义”教育;四是开展诚信故事宣讲、诚信图书角、诚信代言人等诚信活动,以信立己,践行对《朱子语类》“信是忠之发”的解读;五是开展“我心中的英雄”等“学生大讲堂”,设置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自主管理流动督导岗,开展开学礼、就餐礼、迎宾礼等活动,以“义者,尊贤为大”为引领,见贤思齐,小处践“义”;六是开发“《弟子规》与生活好习惯”课程,一周一个训练点,引领学生从生活小节明“义者,宜也”之理;七是以“三三五”忠义专题活动,即“百名师生写红诗”等“三个百”、“千人故事赛”等“三个千”、“‘五老’进校园”等“五专题”,升华“忠义”人生境界。

2.联诗写行。以楹联诗词课程为载体,以“写”“玩”“行”为策略的诗教情境教育活动,强调以“写”为主,以对字对词等文字游戏的“玩”为学习方法,师生同“行”、学用同“行”、“写”“行”同步,使学生在低难度、多形式“写”联过程中感悟母语的丰厚内涵,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3.“五育”融合。以诗教情境和“忠义”主题情境为大背景,在音乐词曲、语文字画、英语中西习俗对比、体育运动形体美等超学科情境中,让学生享受学科内“五育”融合教育。同时,纵向拓展学科课程。如美术,加入一年级折纸、二年级套染、三四年级剪纸、五年级材料制作,三至五年级设剪艺坊,使国家课程与校本提升课程融为一体,将学科实践与生活创意、经典故事再现等活动链接,在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此外,学校开发的六大类、共40多门校本课程,如天工开物、葫芦坊、理财等,“3+1”劳动教育(“3”即“家务劳动清单”“校园自主管理劳动清单”“小公民互助劳动清单”,“1”系列为非遗或STEAM特色劳动实践)与诗教的融合,使学生在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及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会责任和担当,享受德智体美劳融合带来的思考,以思促行,思行协同,奠定德艺兼修基础。

4.评价育人。一是课内外一体化展示性评价促

“情”的投入。将课堂学习实效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展示、校园朗读者等阶段展示、“六一”“元旦”综合展示等相链接,打通课堂内外通道,课堂学什么活动展什么,拒绝现编现演,使学生在课堂内外目标内容一致的舞台上不断增加“情”的投入;将课内书写指导与托管服务的硬笔书法展示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字如其人”;将校内“忠义”教育与社区民俗民风体验、爱校爱社区义工等社会表现链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综合性评价良好品质生成。以“忠义”少年评价为平台,设“美德小贤士”“学科小才俊”两方面共26个单项评价,每月班级一推荐,每学期校级一汇总,按金、银、铜3个层次综合表彰,在校报上登载,请家校传阅,促学生德艺兼修、爱校爱国。

三、家校协同,共建“好学向上”忠义家庭文化

忠义学子的培养,仅有学校特色教育远远不够,育人需要协同大环境,因此,我们以“好学向上”为核心词,家校协同,引领家庭教育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家国一体。

1.系列课程,引领理念提升。建立家校讲师团,以家长系列课程使家校达成教育共识。如,校长讲“知史明校,传承忠义精神”专题课,达成“忠义”价值共识;“走进理想教育”系列新生家长课程,达成“忠义家庭要有好习惯、好沟通”共识;“经典阅读与家庭教育”课程,达成“忠义家庭要有书香”共识;“订单式问题导向”课程,达成“忠义家庭要能科学化解问题”共识;楹联、吟诵等四大家长社团课程,达成“忠义家庭要有品位”共识;常态家访互动课程,达成“四需两看”权责共识(家校育人需协作、学校教育需信任、学习指导看教师、教育质量看变化、学生安全需共管、亲子研究需指导)。共识的建立促使家校思想大协同,奠定了忠义家庭“好学向上”行动基础。

2.配套制度保障,提高自治水平。家委会例会、听证及提案等制度,保障了家委会知情、驻校、管理、监督等权利及反馈、支持、培训等义务。学校每学期平均收到家长代表有效提案30余份,接待来访家长20余人次,与校委会反馈研究3次。在常态制度规范下和有效合作过程中,家校共管的热情持续高涨。

3.系列共管,带动协同向上。以“一网八平台”家校沟通为基础,启动系列共管行为。如,学生运动服设计制作等重大专项招标活动家校协作共管,常态上下学安全以护学志愿行动为方式协作共管,常态教育教学规范以家长陪读、家长代表驻校、阶段班级分享会等方式协作共管,家庭教育以“家长锦囊”教亲子交流便捷法门实现协作共管,家风家训建设以“好家风榜样”“书香家庭”双百评选方式协作共管。以共管促协同,以协同促“好学向上”忠义家庭文化建设。

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认可与指导。学校先后两次成功承办山东省“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现场会、山东省“中华诗教第一次线上研修会”,省内80多所学校领导、教师来校,线上5000多人参加。学校教师登上“迦陵杯•诗教中国”大赛展示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出彩读书郎》专门为学生录制一期节目《月之华章》。近5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11项荣誉。

林秀芳,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田村小学校长,威海市首届小语名师,威海市“十一五”“十三五”教科研先进个人,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专家,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楹联教师。

2016年9月调入威海高区第二小学(现田村小学)后,普及楹联教育,学校获批“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近5年时间,带领学校成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及教学基地“春秋课堂”、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中华诗教”联盟主持学校等。课程“小楹联,大诗教”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案例,个人著作《从小楹联到大诗教课程开发》入选“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论丛”,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林秀芳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