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扎根基层 勇担使命 “石榴红了”的日子 拥抱大地 品味基层生活 乡村工作手记

第4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4

乡村工作手记

□ 丁冬(省教育厅二〇二〇年优选生 单县终兴镇挂职干部)

2020年9月,携着众多祝福和嘱托,我被选派到单县进行锻炼。顺着漫长的518国道,我兴奋地来到一个曾经被刘邦提到过“千秋大业,百战终兴”的重镇——终兴,而乡镇这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在模糊中有了最初的模样。

毛泽东同志有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年来的基层工作和乡土见识着实让我这个没有乡村经验的新人不断印证了这个论断的重要性。

金秋十月,镇上为活跃老乡们的生活,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刚到不久的我被喊去当主持人,这是我初来乍到面临的第一项重要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精心准备,和搭档反复沟通并确认比赛流程、语言措辞和台上走位等细节。

比赛当日,我尽管做了充足准备,上台之后没多久却乱了阵脚。我操着一口普通话,照念着华丽的主持词,可乌泱泱的老乡们不一会儿就在台下拉起家常,本该是全场中心的舞台却被一股股声浪淹没。这场未经彩排的活动难度不亚于春晚,现场纷繁复杂的情况是一纸文案难以应付的。主会场上举办广场舞比赛,临近中午还没比完,可老乡们已经起身回家吃饭。那一刻,我干脆放下板板正正的样子,扯着嗓子高喊:“请大家观看完比赛再离席,随后会有颁奖环节。”可观众还是止不住地离开场地,只剩下参赛队员。

广场舞比完后,邻场的拔河比赛还在继续。舞台一下子空了出来,我不由得有些垂头丧气。可几位大姐却来了兴致,跑过来跟我说:“让我们上去再跳一曲吧。”尽管没有事先安排,但我看到大家伙儿劲头十足,那就让她们上吧。报完幕,大姐们兴冲冲地跑上台跳了起来。见此情景,其他村的舞蹈队也跃跃欲试,纷纷要求加场演出。于是,空荡荡的舞台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支接一支,应接不暇。跃动的舞姿、喜气的面庞,透露着大家伙儿对生活的热爱。我精心设计的环节与鲜活的“真实”相比,显得尤为失色。去矫饰、归本真,可能这才是“地气”。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处于脱贫攻坚末梢的基层无疑承担了尤为艰巨的任务。寒冬腊月,我跟随镇村干部来到所帮包的困难群众家中进行调研帮扶,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入户时,作为帮包人的同事们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询问各项情况,如这家有哪些“急难愁盼”问题,有几个子女,小孩上几年级了,现在享受了哪几项政策。经过多次走访,已对每户情况了如指掌。而帮包人并不是简单送米面粮油,而是做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帮助困难群众享受到脱贫政策,机制性扶贫代替救济性扶贫,解决贫困的内生问题,纾解农民之困。

沿着村路,脱贫的脚步从白天走到黑夜。夜幕降临时,农村被夜色笼罩,大地陷入沉静,村民们过着与城镇居民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茫茫暗夜,乡村是无声的。而无声之中却蕴藏力量,大家忙碌的身影从未停歇,此时正是基层干部深入千家万户、扎实落实上级指示的时刻,这样才能保证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取得胜利。同时,我深感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村两委换届成为我所在的王双楼村最受人瞩目的大事。各环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本村上届村支书赵书记呼声最高。

返乡创业的赵书记对村里大事小事,尤其是如何壮大村企业、带动全村人致富有自己的见解,把里里外外的一本账算得明明白白。在他的带领下,王双楼村建起了服装加工厂,产品远销海外,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发展小高潮,接连得到市、县、镇多级力量的扶持。赵书记的故事也被多次报道:早先去南方闯荡,后因父母年龄大,需要人照顾,于是回家乡创办企业,生意红火,远近闻名。

因担任村支书助理,我时常向其讨教村里的学问,他总是用最利落的语言将想法表述出来,从不拖泥带水。我则把他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化成大大小小的材料。虽然自称是没文化的大老粗,可赵书记浑身上下透着“智慧”二字,一席交流,带我阅读这本名为“社会”的无字之书,教给我实实在在有关生活的学问。

选举当日,村里党员为一个共同的心愿齐聚一堂。从介绍规则到候选人介绍、再到最后投票,在场的新老党员都显得严肃庄重,甚至有老党员出于公心对候选人进行“咄咄逼问”。在紧张气氛后,赵书记成功连任。可以说,全村群众心里是透亮、明白的,用心投票,选出真正以热心、诚心来为全村谋福利的人。

炎热夏季,鲁西南迎来了罕见的雨期。就连住的宿舍都成为半真半假的“水帘洞”,我艰难应付着“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镇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同事们24小时待命,一方面警惕雨水带来的房屋垮塌、群众伤亡等应急性事务,一方面连夜挖沟修渠,疏通关键村路和大田地里的积水。那一阵,经常看见穿雨靴、裤子上挂满泥浆的同事穿梭于镇政府内外。

我则负责宣传工作,用美篇记录大家工作的身影。同事们面对险情没有丝毫畏惧,冲锋在前。同时,这种身在其中、干事创业的乐观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所在的乡镇距离县城大概半小时车程,同事们都把家安在了县里。乡镇繁忙的工作常常使大家抛家舍业,工作压倒性地挤占生活。同事们常说:“你看,我们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长。”我想:这背后是大家对群众的事比对家人的事还要上心。在镇上工作一年半,我渐渐习惯以“兄弟姊妹”来称呼同事,乡镇的工作气氛也使得同事关系更为亲密了。

今年2月,我告别乡镇,但似乎又没有说“再见”。我深知这段经历将成为人生的底色,会伴随我走过一程又一程,指引着我继续前行,带着最初的热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