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白晓卉:定格在春天的“战疫之花”
白晓卉,女,1980年4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培育工程杰青人才。曾获“全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齐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22年3月22日,全国妇联追授白晓卉“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3月24日,山东省总工会追授白晓卉同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3月20日6时45分,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这朵“最美的战疫之花”,永远定格在她深爱的抗疫检测一线。
3月22日上午,白晓卉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杨东奇等省领导前往送别并送花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送花圈表示悼念。
追悼会上,白晓卉生前带过的研究生抱头痛哭,他们始终不愿相信老师已经离去。拭去泪水,一名研二在读学生哽咽着说:“我们还要赶回实验室,完成老师留下的工作。”
学为人师,她是学生的楷模榜样
“晓卉的去世,是科研领域的一大损失,尤其是她主要从事包括遗传性耳蜗的致病基因研究、分子检验等领域的工作,实在是难以估量的损失。”追悼会上,白晓卉的同事不住地惋惜道。
学高为师。白晓卉是一个优秀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3项,在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研究摘要1篇。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她还针对遗传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进行分子基因层面上的诊断,研究方向及领域涉及遗传性耳聋基因致聋机制研究、软骨骨骼肌损伤修复研究以及老年护理学。主要是围绕遗传性耳蜗的致病基因进行研究和筛查,通过预警尽最大可能避免耳聋的发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因为白晓卉研究的学科领域与当前防疫检测的前沿技术关联紧密,所以她主动请缨,毅然离开实验室,踏上了一线抗疫之路。
近两年来,由她带队的山东医学检验队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疫情主战场,与病毒展开面对面的交锋,创造了48小时改造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山东速度”。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次就要持续几个小时。脱下厚重、封闭的防护服,除了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还有布满护目镜压痕的脸庞。就是在这样紧张工作的间隙,白晓卉还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及时向同事、学生讲解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生物安全知识。
除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的身份,白晓卉还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读书的时候,她一直把研究生导师于修平教授作为榜样。“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学生的关怀,亦师亦友、平易近人的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博士毕业论文最后,白晓卉由衷地表达着对于修平教授的敬佩。工作之后,白晓卉作为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传承衣钵,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心中最崇敬的人。
“老师每天早上8点就来到实验室,经常晚上9点多才离开。有时,下班后回家看一会儿孩子,又折返回实验室继续工作。”据学生马婧瑜回忆,白晓卉要求学生勤勉和严谨,她从来都是以身示范。“无论工作有多忙,我们给她发的微信她都几乎‘秒回’。不管我们问的问题有多幼稚,她总会认真耐心地解答。”前段时间,研究生论文开题,白晓卉一页页地帮马婧瑜改PPT,从题目到排版,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放过,还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答辩演练。
亦师亦友,她给学生家的温暖
“春节假期里的一天晚上,我发现研究生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过去一看,原来是白主任在做实验。”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临床微生物科主任金炎回忆。在科里,白晓卉除完成日常工作,还负责科研教学,这一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
出事的前一天,白晓卉在师生群里发布了一条消息:晚上7点,与大家一起开视频会议,讨论课题。当晚7点,学生们按时上线,白晓卉却迟迟没有出现。第二天,学生们才得知,敬爱的白老师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倒在了夜以继日奋战的检测一线,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工作岗位。
“白老师出发去威海的当天,我们刚好一块儿过了三八妇女节。老师还悄悄为我们准备了巧克力。我们整个实验室的师生就是一家人,冬至煮饺子,元旦一块儿看电影,腊八节喝腊八粥……”
“她每次下班后都和我们待在一起,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来给我们开两次组会,风雨无阻。”
“她就像一个小太阳,为周围人带来了光和亮,永远温暖着大家。”
在追悼会上,再次见到备受爱戴的老师,学生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名学生失声痛哭,说:“我不想让你当英雄,我只想让你来教我们。”
“作为医生,我愿意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白晓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白衣战士的铮铮誓言。
白晓卉,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