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有很多表现,比如胆小、懦弱、焦虑、多动、性格孤僻等。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向一所幼儿园的幼儿发放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5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一半以上的幼儿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一部分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这表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问题一:师资队伍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所以师资队伍应当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教育部门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幼儿教师要求非常严格。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未成熟,很多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普通幼师承担的,专业师资占比较小。也就是说,现有的师资队伍水平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不积极主动地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以致幼儿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问题二:心理健康观念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以及具体实施措施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没有太大区别。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幼儿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方法有以下3个。
首先,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相比较而言,幼儿园生活比小学生活具有更多的娱乐性和探索性。区域活动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校园生活,培养幼儿的学习技能,加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协作。开展区域活动的方式有做游戏、唱歌、跳舞等。新入园的幼儿往往不适应教师过快的教学节奏,不习惯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听课。基于此,教师应从幼儿“家”的环境入手,将幼儿的学习环境模拟成其熟悉的场景,为幼儿提供模型玩具,增加趣味性。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游戏。
其次,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幼儿园层面,教师应多观察、多沟通,及时了解班级内幼儿的心理状况,然后根据实际状况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在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面对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社会监督,净化社会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再次,提升教师素养。只有心理健康、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导出心理健康的幼儿。基于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另外,还要对带班班主任进行心理培训。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孙耿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