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抓住“有特技”“有特长”两个关键要素,以打造全省畜牧业发展“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实用人才培育和供给体系为目标,为山东省畜牧大省建设提交了一份人才自主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特色答卷……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为畜牧大省建设培养“全链条”实用人才
“教师有特技,学生才会有特长,学校才会有特色。”谈起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该校党委书记郑立森这样说。
近年来,该校秉承“在行业背景下办学,在职业氛围中育人,为现代农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成果服务”的办学宗旨,全力打造“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专业服务体系,着力培养“有特技”“有特长”的畜牧兽医人才,为山东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牧场
“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牧场,身上有‘味道’,胸中有‘情怀’,是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郑立森介绍说,该校实行“联系企业专员”制度。要求每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企业、每年为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带好一批实习实训学生,让教师成为基础理论厚实、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该校80%以上的专业教师常年担任畜牧企业的技术顾问。课堂上,他们悉心上好每节课;实训基地里,他们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饭后、课余时间,他们与学生谈心、交流……在全省畜牧养殖以及加工生产的各个领域、环节,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去年2月,青州市东旭养殖场饲养的2万只80日龄的育成蛋鸡每天死亡20—30只,经济损失近千元。病情就是命令。联系企业的专家、动物医学系教授杨金保听到消息后,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导养殖场有针对性地投喂药物。仅5天时间,就使蛋鸡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近4万元。他们还指导企业进行科学喂养,使蛋鸡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提高到95%以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谋生有“利器”,创业有潜力
该校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师傅即导师、工厂即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让在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练就过硬本领。毕业生因技能过硬、吃苦耐劳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宋志浩是该校2017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靠着在校学到的过硬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入职后受到企业的信任、重用。2020年3月,他担任环山集团养猪事业部莱州华育养殖有限公司车间主任。2021年1月,他被提拔为环山集团德州育苗场场长。他说:“学校的培养让我有了发展的‘利器’,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目前,该校设有30个专业,形成了涵盖第一、二、三产业,“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服务畜牧上、中、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山东省畜牧产业众多龙头企业中,有近70%的一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0%左右县乡兽医站等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均来自该校,他们为人民群众严守“从牧场到餐桌”的每道防线。据统计,该校毕业生离校3年后,自主创业率近10%。近年来,有3名毕业生荣获“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称号,8名毕业生荣登2010年中国“80后”大学生创富榜,涌现出一大批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家校友。
产学研一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一辈子就干教学、科研两件事。”该校兽医专业教授李舫这样说。从教30多年来,李舫一直从事畜禽生物安全防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去年,她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我是牛医生”是动物医学系教授胡士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教近40年,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胡士林常年奔走于全省各大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他带领的牛产业创新团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
该校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施科研突破提升工程。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直接送往生产一线,加强校、企、农三方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助振兴”等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破解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李舫和胡士林就是其中的代表。
同时,该校以师德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学科带头人计划”和“名师工程”,推动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内培外引、在职读研、出国研修、社会招聘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打造了适应教育教学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发展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师团队。
“学校是全国唯一冠名‘畜牧兽医’的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引育创新,为山东畜牧大省建设培养‘有特技’‘有特长’的畜牧兽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该校校长李学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