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井沟镇实验小学 打造多彩劳动教育“大课堂”
近年来,高密市井沟镇实验小学实施新时期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引领、基地建设、活动推进、家校社共育、情境熏陶、多元评价,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劳动育人目标的落实。
“绿色”生态课程:给学生一片劳动田园
“这片菜园是我们班的,家长和老师带领我们一起种,男生负责浇水,女生负责锄草、捉虫。你看,蔬菜长得可好了!”该校五年级(1)班劳动委员李慧欣指着一片白菜地自豪地说。学校利用空地开辟菜园、花圃、果园等劳动基地,开展果蔬种植实践,由班级“认领”承包,自选栽培品种,自主进行实践探究。在海棠、杏花、桃花、连翘吐艳绽放的时节,学生们在花丛中开展绘画、摄影、生活化写作等活动;春去夏来,学生们开心地捉蚂蚱、摘毛谷英,观察蝉龟蜕变;秋天到了,学生们寻蟋蟀、采瓜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里,学生们为花木培土,静待来年春色满园。学校举办“花生采摘节”“地瓜丰收节”“蔬菜收获节”“银杏节”,教师带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四季的更替,体验劳动实践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激发其热爱劳动的热情。
“这棵白玉兰是我认领的,我每天都来看看它。今年春天,它还开了两朵花呢!”四年级学生孙钰婷微笑着说。在这所“树林学校”里,树种资源丰富。学校开发了“校园植物百科”课程,鼓励学生每人认领一棵树木,与树木一起成长。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获取信息,为树木挂上标有树名、生长习性等信息的专属“名片”,拍图片、写观察日记。
“亲子”劳动资源:家长当教师
“我爷爷来学校教我们种菜,同学们可羡慕我了!”说起这事,一年级学生徐俊熙感到很骄傲。“我妈妈也来过学校,给同学们上面食制作课。”三年级学生李浩轩也有类似经历。
学校结合农村家长的职业特点,聘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特色课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苗木修剪、农作物种植等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劳技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这是一名“爷爷教师”在现场炒制银杏茶。学校所在区域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一度盛产银杏茶,但后来银杏制茶工艺濒临失传。学校为此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银杏茶的炒制》,采用图文双解方式详尽记录工艺流程。每年清明节后,精通银杏茶炒制技艺的家长走进校园,和学生一起采摘银杏叶。采摘后,这名家长将叶片放到铺着棉布的笼屉里,现场献艺并讲解:“烧火蒸叶这道工序叫‘蒸青’,然后还要经过淘洗去杂、晾晒揉捻、文火炒干等工序。当闻到‘锅炒香’的时候,出锅凉透,银杏茶就制作好了。”学生们身临其境,见证了从树叶到茶叶的过程,感受一片树叶的神奇。
此外,具有编织、刺绣、剪纸等乡土技能的妈妈、奶奶们也成为学校的常客,受聘担任社团辅导教师。这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元评价: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学校利用“一班一品”班级文化、廊道文化等载体,展示各班级优秀劳动实践作品,营造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学校在公众号、美篇、小橱窗、小展板推出劳动先进个人,以发挥他们的感染和引领作用。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校构建了“349”新型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评价。“3”指3个评价层次,即常规性评价、主题性评价、标志性成果评价,实现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有机结合。“4”指4个评价主体,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依托《小学生绿色评价手册》,每周,不同主体共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常规性量化评价。“9”指9个评价维度,包括“我的自画像”“学生习惯养成”“思想品德”“学业成就”“劳动实践活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我的收获”,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拓宽学生劳动教育空间。在校内,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卫生区域管理到位,做到干净整齐;在家中,能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在社会上,能够积极参与社区劳动,展现自己爱劳动、爱家乡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