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办有质量的职业教育
新职教法开篇明义,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质量”及“高质量”出现频次达15次。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提升质量”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
一要坚持德技并修因材施教,树立全人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兼顾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发展需求,以培养满足当下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未来变化发展能力和个体人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从个人能力、教育流动性和职业流动性3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二要坚持标准引领技术跟随,建设产教融合的“新领域课程”。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岗课赛证”融通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要求为融通基础,融入证书标准和专业技能大赛标准,以课程为载体构建知识技能网络,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进行横纵联结。分析岗位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形成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意识于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以岗定课”;按照证书标准和培训体系进行“课证融通”;选择关键切入点,将技能大赛项目内容及资源教学化改造形成课程模块嵌入课程教学。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三要坚持理论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德技兼备的“新素养教师”。整合学校和区域产业人力资源,校企共建教师员工流动工作站,互兼互聘实现教师入企、工匠助教,优化“双师型”结构化的师资队伍。科学规划教师发展路径,建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制度,构建校内纵向梯队培养和企业横向培训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以教育教学、专业实践、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科研服务等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锤炼教师职业精神。校企共同制定完善师资选聘、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等教师标准体系,建立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四要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开发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强化行业指导和产教融合,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原则,将本专业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材内容,保证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配套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统筹推进的新形态一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关注“生成性”教材资源,及时将大赛内容、证书要求、课程思政元素、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教学化处理融入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校本特色,因“需”制宜开发特色教材,增强教材适用性。师生合作开发适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且易于自学的“学材”。
五要坚持技术推动多元融合,打造教学相长的“新生态课堂”。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职业标准和学生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观,突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主体”关系。坚持依据学情、学法确定教法,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一主多辅”交替使用的教学方法,积累基于不同课型、情境下灵活多变的教学案例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有效调度,完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构建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课堂新生态。
六要坚持以软实力筑牢硬基底,凝练立德树人“新质量文化”。将职业生涯教育、学风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以专业教育为基点辐射学风建设全过程,在价值观凝练、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精神塑造等方面建立有效途径,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综合能力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性与活动性的统一。发挥教师、辅导员和知名校友的育人合力,内外联动构建文化育人共同体。立足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全方位挖掘育人元素,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工匠和劳模资源等育人资源,凝练校园文化育人内核。加强师资建设与教风管理,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建立与教学质量相适应的分层分类评价制度和激励政策,重奖一线教师,增强教学质量文化认同,激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