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财政部: 2022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7万名 祁连山上的“连心桥” 民政部等四部门发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 孙继业检查我省2022年夏季高考评卷工作 “京鲁奖教金”捐赠协议签署 我省举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 我省将评选100所中小学“书香校园” 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引领教育治理创新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祁连山上的“连心桥”

——山东省滨州市对口支援青海省祁连县工作侧记

□ 王桂龙 胡怀旭 王蕾

编者按: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援青”战略部署,自滨州市对口支援青海省祁连县以来,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远赴雪域高原开展对口帮扶、支教送学行动。广大援青教师扎根祁连、以校为家,助推当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架起了鲁青两地人民互动的“连心桥”,用真情和汗水在鲁青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友谊长卷。

在高原,工作想冒尖,先要过“三关”:高原反应关、语言关、生活关。2020年,滨州市选派的邹平市第一中学援青教师石磊对此深有体会。

援青路上,连绵的雪山、海拔3000米的高原、胸闷气堵的高原反应,曾让石磊苦不堪言,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藏族群众的地道乡音,他如听天书;自幼吃惯的馒头、大饼,在遥远的青海藏族地区更是奢望。但是,手抚胸前的党徽,石磊暗下决心:“咱是来支教的,不是来添乱的!连这点儿苦都吃不了,还谈什么援青支教?”

高原缺氧,唯独不能缺精神。为此,石磊努力克服“三关”带来的身心不适,积极融入当地习俗,首先当起了“学生”。教学中,他积极对标同来的支教骨干,与共同援青的业务副校长贾新生一道,在支教教师中发起了“比学赶帮超”和“一对一”结对活动,有效盘活了支教师资。在他的倡导下,支教队伍的干劲儿空前高涨:有的教师周末加班为学生辅导功课,为结对教师培训讲课;有的晚上抱着氧气袋备课、批改作业;有的教师带病坚持上课,甚至自费为学生购买复习资料;有的教师面临家人生病住院的紧急情况,也没有耽误学生一天的课程。

2020年教师节这天一大早,祁连县民族中学援青教师商公涵和牛奔一到办公室就看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祝福卡片和精美的折纸摆满了办公桌。原来,这是学生为他们准备的教师节礼物。上课还不到10天,为什么他们这样受到学生们青睐?原来,他们有自己的秘诀。来到青海后,他们首先与学生们交朋友、拉家常,并对学生嘘寒问暖,然后向学生们请教民族知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哥哥般的温暖。再加上课堂上扎实的功底、风趣幽默的教学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求知欲调动了起来,班上的学习气氛明显好转。援青教师与当地教师也亲如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在校园里,学生经常看到两地教师在一起备课、相互探讨问题、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的情景。广大援青教师用实际行动和真诚付出赢得了受援学校师生的广泛赞誉。两年多来,全体援青教师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实践,自发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资料累计500余册;为残疾学生“送教下乡”,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累计捐助金额总计8800余元。

山东省第四批援青干部入青以来,滨州市教育系统首次选派行政干部到祁连县教育局挂职。面对这一全新挑战,援青干部周福忠积极推进教育援建工作在祁连县落地落实。他主动担负起“领航员”的职责,既抓师德师风,又重教育质量;他带领支教团队研究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支教模式,注重发挥援青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4月,管理组与教育局联合发起了教学“六个一”活动,即每名援青教师在本校上一堂公开示范课,至少带一名新入职“徒弟”,帮扶一名贫困学生,开展一次“送教上门”,在《海北教育》杂志上发表一篇专业性学术文章,给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一条建设性意见建议。如今,每名教师在学校都担任学科教研带头人,都能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周福忠的带动和影响下,滨州市两年来选派的3批教师先后获得“优秀援青专家人才”“州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及“五个海北建设”突出贡献奖。说起周福忠的表现,祁连县教育局局长王毅庆连声叫好:“他熟悉情况快,进入角色快,融入当地快。山东汉子有担当,真是好样的!”

2020年,教育援青团队克服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勇于担当作为,创新开展援建,实现了“六个率先”的目标,走在了山东省对口支援工作4个市的前列。其间,滨州市率先向祁连县师生开放了“空中课堂”;率先协调山东航空“包机”服务“民族班”的学生到滨州复学;率先在祁连县设立了“退役军人子女奖学金”;率先保障了援青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率先开展了两地足球教练员培训交流;率先实现山东“民族班”高考连续3年本科上线率达100%。

支教征程风雨无阻,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如今,山东援青投资651万元的教育重点项目海北三中风雨操场已投入使用;投资276万元的两地结对学校远程教研系统将于年内安装运行;通过积极争取,目前已经将两个乡镇教学楼和附属工程列入山东援青“十四五”规划,其中,投资1300万元的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教学楼项目已经开工,预计9月投入使用。

一段援青路,一生青海情。援青教师吕文彬在结束支教任务前主动向学校提出给1名高一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直至该生高中毕业。去年7月已经完成支教任务的教师韩莉,身在数千里之外的山东仍然挂念着她所带的学生,开学之际为祁连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寄来了价值5000余元的学习用品。

去年教师节前夕,滨州市政府收到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发来的感谢信。“滨州的做法,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援青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体现了滨州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援青工作的倾心、倾情、倾力帮助,更体现了教育援青团队在新时代的集体智慧和担当作为。”滨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滨州援青管理组组长、祁连县委副书记劳建刚说。

2012年以来的10年间,两地互融互动、守望相助、协同发展,增进了感情,实现了共赢,结出了丰硕成果。滨州先后派出72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祁连县一线学校支教,两地开展人才交流交往560余人次,援建项目投资达2501万元,特别是异地办班成果显著,先后输送290名学生到滨州市就读,本科上线率连续4年达100%。

6月13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哈文秀带领教育考察团到滨州调研交流。座谈会上,哈文秀向滨州市人民政府、滨州市教育局对海北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希望双方加强交流、加深合作,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滨州市将继续秉承‘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信念,坚持‘海北所需、滨州所能’的原则,在各领域深化务实合作,扩大互惠互利。” 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屈跃宽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