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带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双惊喜” “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换得教育新生态

第4版: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双减”改革看潍坊
04
【育人篇】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带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双惊喜”

□ 廉德忠 马娇 赵芳正

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2020年,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已有10余项改革成果被列为国家基础教育先行先试项目。这标志着潍坊市育人方式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在多个领域提供了具有潍坊特色的改革样本。

潍坊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评价改革、作业改革、课堂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学校干什么”的问题,学校迸发出育人活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教与学回归各自本质,把“双减”变成了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双增”工程。

中考评价改革:拓宽学生成长跑道

今年的初三毕业生尚铭睿对编程课程饶有兴味,在得知潍坊北辰中学有编程类特殊才能招生计划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宝贵的特殊才能招生资格,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像尚铭睿一样,潍坊市的初中毕业生都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学校的机会。考试评价指挥棒不变,学校育人方式就容易走偏。2021年8月,潍坊市印发了《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突出学生选择自主权,让每名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跑道。如:建立“6选4”录取机制,普通高中依据办学特色从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6门学科中选定4科作为录取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选择学校,改变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培训班补短板的现象。又如,完善职普融通机制,开展综合高中试点,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令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如鱼得水”,实现个性化成长。

作业管理机制:赋能学生自主发展

“现在,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明显变少了,在学校里就能完成;作业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我在家自制了实验器材,做了很多科学小实验,发现了科学世界的无限奥秘。这样的作业,我太喜欢了!”潍坊日向友好学校三年级(3)班学生田衍松这样说。

作业负担表现在学生,根源在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潍坊市坚持把“提质+控量”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出台《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建立基础性作业、创新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组合机制,分段分层分类设计作业,提高作业使用效能。另一方面,建立作业总量统筹制度,明确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的责任分工,强化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和合理调配,全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比例提升到96%以上。加强公示公开,完善学校展评、三级公示、家长评议、质量评估等作业评价机制,举办优秀作业设计评比、学科作业设计大赛,每年评选优秀作业设计案例300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大大增强,受到了像田衍松一样越来越多学生的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学习内生动力

“一次锻炼,一次成长!研磨过程加深了我对教材的理解与延伸,提升了我对教学环节设计、实际教学预设的精准把握;赛评过程打破了我‘一上台就紧张’的心理障碍,锻炼了我的个人修养、应变能力、社交能力……”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年轻教师王文君说道。她参加了去年潍坊市举办的创新课堂教学大赛。在此之后,她多次执教省、市、区公开课,参与省、市、区课题研究并作经验交流,获评潍坊市青年教改先锋、潍城区立德树人标兵、潍城区优秀教师。

高效生动的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校教育阵地。潍坊市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成立了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课堂教学改革合作联盟,276名专家、92所学校共同研究,推进教学效率提升。开展创新课堂大赛、教师“三说”大赛和线上骨干教师评价任务设计展示,2100名教师脱颖而出,810名学科领军人才示范带头,引领教师聚精会神抓课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全市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1329个,分学段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参考项目73项。深化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推进“潍教智享”行动,2022年底将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所有学校全覆盖。去年11—12月,潍坊市组织了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大赛,共有546人参加,覆盖中小学33个学科,助力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课后服务:满足多元特色需求

“我们可以选择热烈的自主学习讨论,也可以在阅览室里安静地畅游书海,还可以在学校开放的功能室及操场上参加喜欢的综合实践和艺体活动。”昌乐县西湖小学六年级(6)班学生郝一璠兴奋地说。“双减”以来,学校立足学生及家长需求,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课程超市”,科学划分多元的活动时间,实现了多样选择、多元参与,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后服务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提升学校育人品质的关键环节。潍坊市自2014年开始,率先在全省探索“四点半学校”,2019年把它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予以财政保障。2021年,教育、财政、人社部门联合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基本构建起“作业基本辅导+课程丰富多样+弹性上下学+家长高度满意”的课后服务模式。全市100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全覆盖,参与学生86.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6.38%。制定《课后服务实施细则》45条,将课后服务划分为作业时间、自主(社团)时间、微主题时间、家校交流时间“四个时段”,“一校一模型”构建“育人课程超市”,全市累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11510门,825名校外专长人员、志愿者走进校园。

育人方式的变革给学校带来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双惊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中获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开展的4次教育质量监测中,潍坊市的学生课业负担始终是最轻的。3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德育典型案例,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综合高中试点”学校,7所学校获评省级全环境育人规范校,21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乡村温馨校园,数量皆为全省最多。校长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由56%提高到82%,全市45%的校长有自己的专著;教师扎根课程课堂研究成为共识,教学改革成果丰硕,2018年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59项。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