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 教育部印发通知 部署统筹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九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济南高新区举行 半月谈“双减”教育改革对话会在济南举行 山大附中“项目式学习”引领学习方式变革 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记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校长相佃国

□ 中国教育报记者 孙军

默默坚守讲台三十九载,用爱与责任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潜心研究教育之道,用智慧和汗水引领学校发展。相佃国以不断超越自我的时代追求,书写着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的教育故事。

——题记

相佃国(左二)每年都与新疆班学生共度古尔邦节

在山东青岛和新疆教育界,一提到“相佃国”这个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打心眼儿里夸赞他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学生跟他亲如父子,对他赞不绝口,就连社区居民都说“青岛六十六中有一个勤勉敬业的好校长”。

1983年7月,18岁的相佃国登上讲台,满怀一腔热情开始了平凡而有意义的教师生涯。从教39年来,他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教学中,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研究团队,开发建设红色文化课程,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化、活动化,用心呵护每名学生。他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提出“小组研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成长。他关心爱护教师,搭建金字塔式的教师成长平台,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他与时俱进,用先进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等20多项称号。

爱生如子,用心呵护新疆娃娃成长

在青岛六十六中,常年生活着近500名新疆学生。2008年,相佃国走进六十六中担任副校长和新疆班化学教师时,他的儿子刚上高一。看到远离父母、与自己孩子同龄的新疆娃娃,他的父爱被深深唤醒了,教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成为他对自己角色的新定位。坚守“严、爱、细”的教育原则,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他作为教师的责任,而且是他作为父辈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舐犊深情。

相佃国与新疆娃娃至今朝夕相处14年,他最能体会学生想家而又无法与父母面对面倾诉的心情。他常备一些零食、水果、学习生活用品,不时地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让学生体会亲情的温暖。

有一年开学时,相佃国发现学生迪克心情沉重、上课走神,就找迪克谈心。相佃国得知,该生的母亲因病去世,5岁、8岁的两个弟弟要靠以放牧为生的父亲独自抚养,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困境给他带来很大压力。相佃国不时给迪克零花钱,让他购买生活、学习用品,并接他到家中度周末、过节日,与他的父亲打电话交流疏导孩子心理的方法。在迪克上大学期间,相佃国每年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在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时,相佃国一次次打电话安慰、鼓励他,给他转账汇款,帮他解决生活困难。迪克说:“老师,在我心里,您就是爸爸。我要做像您一样的人。”如今,迪克已经有了理想的工作,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得知这些情况后,相佃国心中满是欣慰。

学生古丽因肺结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医药费很高,家庭难以承受,相佃国带头并组织教师捐款。可离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病情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让古丽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焦虑,相佃国就到医院与她长谈,坚持每周与她打电话交流,并组织任课教师专门为她上网课,安排教师定时送去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高考前夕,她健康出院并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相佃国始终以真情和真心对待每名学生,毕业生也常常通过书信、微信向他汇报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况。每天的校园里,人们总能看到与他迎面而来的学生挥着手喊“帅爹好”的温馨场面。学生毕业离校时会将相佃国团团围住,与他相拥而泣。这感人的场面令人动容。他以“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为照顾好常年在校生活的新疆学生,相佃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早出晚归,进教室、串宿舍、看食堂,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生活需求。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相佃国坚守在学校,落实防控措施、准备防控物资、调配学生饮食、配发生活学习用品、疏导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学习。那年暑假,350名新疆学生留在了学校,学生想家的情绪需要安抚,家长的工作需要沟通。鉴于此,他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指导、读书活动、演讲歌唱、汉字书写、体育活动和研学旅行,让学生平稳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

多年来,相佃国的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是与学生一起度过的。今年3月初,青岛出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他有一个月的时间被封闭在校园里。当接到90岁高龄的老父亲突然病危离世的消息时,他十分悲痛,并为自己一年多没有回家看望老人而深感自责和内疚。当同事安慰他时,他说:“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我相信,九泉之下的父亲会体谅我的这颗教育心。”

17年来,青岛六十六中为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新疆优秀毕业生,连续3次荣获“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创建示范学校”称号,连续4次荣立青岛市安全维稳集体三等功。

深耕课堂,锻造教师成就学生

一名校长在学科专业上的追求,使得校长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实践等方面能更深入地审视、改革和创新,通过传递教育教学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和目标变成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追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导办学方向,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弘扬一所学校的个性。

2000年以前,相佃国便开始承担省教育厅重大研究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时至今日,他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10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育教学专著两部。他提出“用思想教书,引领学生成长;用行为育人,带动学生进步,做一个‘讨’学生喜欢的教师”的教学主张,引领和带动全校教师聚焦教学,深耕课堂。

2017年,山东省高中生物教学研讨会在青岛六十六中举行,教研组组长王静执教了小组合作学习公开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板块式问题组导学案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然而顺畅。记者采访学生后了解到,学校所有学科都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自学讨论得多。王静说,全校不仅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青岛名师于莺彬说,近10年,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得益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相佃国经常听课,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细节,因此,教师们都能运用研究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看待教学中的问题。2019年,“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探究教学策略研究”入选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将新课程新教学的先进理念快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青岛六十六中获评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领军学校、首批青岛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校,《深度建构能力与素养课堂:探究教学20年》获得青岛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文化引领,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学校的发展,相佃国确定了“文化立校,凝聚师生之心”的文化工程建设和“在学校历史中寻找学校发展根脉”的工作思路。他以“青岛六十六中:一所有历史有文化的学校”为题开启“求真讲坛”,提炼形成“求真务实、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确立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与支撑。以学生发展为原点,以学业课程(国家课程)为长度,以综合素养课程(校本必修课程)为宽度,以特长发展课程(校本选修课程)为高度,建立起“关注人的发展”的立体化课程架构。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研究团队,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和研学旅行课程,开展“每月一讲”,举行历史课本剧校史剧展演、红歌传唱、国学经典诵读,是一名校长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学校文化的朴素理解和办学追求。

2020年,学校获评“青岛教育社会满意度领航学校”时,记者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推行“分层教学、分类施策、分流培养”的学生发展培养模式,帮助每名学生找到兴趣和方向,让生命自由舒展成长。相佃国致力于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经常与教师讨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措施,时时处处关心教职工生活。每年春节,他都给全校近200名教职工编辑并发送个性化祝福短信。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师生在自我拼搏与奋斗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正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新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

相佃国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他的身上,记者看到了什么是教育情怀、什么是爱与责任。他让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