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 “三全”导师制激活德育新生态 诸城市东鲁学校 一张社区“订单”拓出三方共育“新航道” 我省5所高校9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济南工程职业学院 校企融合打造山东汽车产业共同体 枣庄经济学校 志愿者服务全省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大会获点赞 防溺水工作更需建立科学的“菱形机制” 图片新闻 换位思考换来家校“一家亲” 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 “云”合力让家园共育更出彩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 “三全”导师制激活德育新生态

□ 廉德忠

“‘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把‘三全’育人真正落实到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环节。”谈起学校的育人导师制,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周西政这样说。

近年来,该校积极探索德育改革,逐渐形成了由“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领域育人”构成的“三全”育人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激活了学校德育工作新生态。

“全员全人育人”,学校德育没有“旁观者”

作为“主任导师”,藏桂军负责本班两个小组共12名学生。像他一样,学校高一年级有91名教职工都在做这项工作,定期与905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这源于该校实施的“全员全人”育人导师制。

在导师的设置上,每个教学班设“主任导师”一名,“导师”若干名。无论学校、年级、处室的干部还是教师都是导师。“主任导师”负责本班的全面管理与协调导师工作,一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8—9名学生,运用“导心、导学、导行”策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扶。“导心”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导学”即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导行”重在引导学生把优良品质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以前,学生进办公室先问‘俺的老师呢’,那是找班主任,我们只是‘旁观者’;现在,学生有事就找‘导师’,我们都是‘主力军’,责任心都增强了。”藏桂军说,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是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导师必须提前备课,形成书面教案,全程参与活动。周一、周三,导师与小组成员进行“直通车式”谈心,周二、周四、周五与学生一起进行跳绳等特色活动。“导师还要做好活动记录,比如拍摄活动的照片等,以便学校检查和表彰。”藏桂军进一步介绍道。

“全过程育人”,陪伴“无时不在”

生物教师张宇一天的工作是从陪伴她负责的8名学生的第一顿饭开始的。在一天的时间里,张宇要全程陪伴学生的早操、晨读、午餐、大课间活动,直至学生晚休。在该校,导师的育人工作贯穿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始终。

语文教师张静说,“全过程育人”就是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高中阶段的全过程。导师通过导师组会、导师主任论坛、典型生交流、家校交流会、班教导会等活动,将育人目标落实到每名学生身上。她清楚地记得,一次大课间,她与学生一起踢毽子,一名学生笑着指导她怎样腾挪换步。她将这个案例带进课堂,在讲述、交流和碰撞中让学生领悟了“实践出真知”“弟子不必不如师”等道理。

“高中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大,教师帮助学生纾困解难,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周西政介绍,他们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成长记录册》。每天晚自习的最后20分钟,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册》,总结一天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收获。“导师”需在次日完成对本小组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批改。“导师”在批改《成长记录册》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肯定和指导,利用大课间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必要时进行家访。

“师生不再单纯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引路人和主动成长者的关系。”周西政说。

“全领域育人”,德育不只在校园

走进平阴县实验高中,偌大的校园里竟然看不到一个垃圾桶,而整个空间无一张废纸,校园整洁美观。

周西政告诉记者,“全员育人”导师制形成了课堂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和文化育人“四位一体”、显隐结合的育人网络,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以养成。学生徐家诺的妈妈陈风华对导师制度很赞赏。她说:“导师每天都批复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我每天都将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反馈给导师,家校配合得很‘熨帖’。”

学生陈一凡在导师孟昭芝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他感觉自己现在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每天都在成长。他说,他很喜欢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智翔课堂”,让他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学校打造了“多彩课程、丰盈人生”课程体系,形成了“美雅艺术”等课程,以全方位、多样化的手段推进德育目标落地。学校还把大课间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采取量化评价和激励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育人导师制的评价结果与晋级评模联系起来,促使育人工作更加高效持久地开展。同时,与学校文化生成相融合,使之成为师生共生共享的教育理念,构建起学校德育新生态。”周西政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