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以研促“减” 由研致“远”

□ 张桂玲

本期主题:“双减”下的教研之力

本期嘉宾: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日照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燕;威海市城里中学教师王小康

教育实践有了“行动指南”

记者: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制度,在推进国家课程改革、服务教育行政决策、促进教师持续发展、指导一线教学实践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专业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发挥教研应有的力量?

孙英涛:在“双减”政策下,要想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关键问题之一是要解决作业管理和设计问题。淄博市坚持教研引领推动作业优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获评我省第二批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

坚持课题引领。开展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互联网+’环境下优化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为作业设计与管理明晰标准、路径、方法和重点。

推动成果转化。借助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高端平台进行成果转化,引进“上海市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升级为具有本土特色的作业设计理念、方式和管理机制。

强化教研支撑。分学科制定了《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学科指导意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对作业设计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各学科团队分为设计小组和审核小组,搭建形成了“研究—设计—审核—修正—发布—评阅—研究”闭环式作业设计优化机制。遴选张店、博山为示范区,确定7个学科为示范学科,研发首批示范作业并试用。引导各学科团队研发全市性基础作业资源库,作为设计作业母本,供各学校借鉴使用。

强化推进落实。印发《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实施意见》,成立市、县、校三级作业设计与管理领导机构,分学段、学科成立70余个工作推进团队,建立了作业设计发布、监督监控机制。

为“强课提质”注入“底气”

记者:“双减”下要实现“校内提质”,最终要靠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围绕工作重点和难点,基于教师实际需求升级教研服务?

孙燕:日照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施“五大教研行动”强课提质,全面推进“双减”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全省被作为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推广。

组织“全员大学习”。组织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集体研究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通过市级线上培训活动培训教师1.5万人次、县级开展教师培训2.1万人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1200余场次。

开展“专题大讨论”。举办两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校长论坛(区域教研论坛),各学科召开市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3次。

开展“岗位大练兵”。广泛开展“青蓝结对共提升”活动,切实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练就扎实岗位本领。通过微信公众号展播70余所学校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实现共研、共享、共赢。

举行“技能大比武”。分学科举行说课、模拟讲课、同课异构或教学设计等比赛。定期开展优质课评选和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发现优秀教师,培养教学骨干,搭建教师展示交流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质量大提升”。遴选全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地学校15所,组建17个义务教育段学科教研共同体,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示范带动区域学科教研。探索“双减”新思路新方法,开放应用“日照教育云”,提供线上教学资源3346个,在线教研、在线评课、课堂互动高效快捷,实现提质增效、资源均衡。

给予教师“带得走”的能力

记者:教研是教师发展遇到困难时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高质量的教研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带得走”的能力,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王小康:是的。“双减”催生了我们学校一系列为教师精准赋能的活动,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链式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学校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结成链式学习共同体,并根据教师发展需求,通过讲座研讨、师徒结对指导、技能评比展示、课题研究等形式,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共生互补”。

二是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学校坚持以“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问题导向,开展“前置性作业”研究,提炼问题、立项市级课题,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草根式、微课题研究;教师逐渐从“谈课题色变”到相互学习,主动探求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课题中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