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齐鲁名校长
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作为省教育厅精心打造的一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品牌,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日前,第三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名单(名单详见二维码)公布,98名校(园)长榜上有名。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报特邀请其中的5位校(园)长亲述他们在教学治校过程中的成长历程。
生命成长就是一次次的追问与反思
郓城县南城初级中学校长 谭金辉
我是谁?我经常感觉: 我是自己的“陌生人”。对于被人誉为转化薄弱学校的“常胜将军”一说,我闻之而惧,不敢认领。2012年7月,郓城县公开招考校长,作为综合考评第一名,我由副职转正,在一所濒临合并的农村薄弱学校开启了校长生涯。在这所下雨时走路就会摔跟头的农村学校,我带领管理团队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创设了“好人文化”,并进行了“三好一特色”建设——创立好班子、好教师、好学生的成长课程,彰显德育兴校特色,使学校快速崛起。2015年10月,学校在课程评估验收中荣获全市农村中学第一名,我也因此获得“菏泽名校长”称号。此后,我先后帮扶11所农村中小学脱困,并成功承办了菏泽市首届校长论坛和首届名师论坛,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一方教育发展。
我从哪里来?追问来路 ,“好人文化”持续结出馨香四溢的硕果。2016年7月,我再次临危受命,接手了一所“告状成风”的学校——郓城镇南城初级中学。面对学校教师人心浮动、生源流失严重的窘境,我带领南城管理团队以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口,以“好人文化”为导向,以教师的向上向善来推动学校的高位发展。如今,南城中学已成为菏泽市乃至山东省的“样板校”,学校的发展也被赞誉为“南城速度”,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持续报道。“比一般意义上的城里学校更有根有魂,有滋有味。”不少慕名而来的校长朋友如此“概述”南城印象。
我到哪里去?我认为,办好一所学校的最宝贵资源是大脑——师生被“激活”的大脑。因此,要大兴教研之风,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所有品位的学校,我一直强调要突出两点:服务与研究。让“好人文化”在入心入脑的过程中彰显服务意识,综合推进“四好工程”与“四好建设”,致力打造研究型学校。不断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兴趣和成长需要的课程建设,南城中学在菏泽市第一个实现了真正的“菜单式”课程服务和选课走班。在此过程中,我成长为山东省远程研修“互联网+”首席专家,并被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聘为课程资源审核专家。同时,我将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转化为课题资源,由此申报了多项省级课题,这些课题现均已结题并通过验收。长期沉在一线进行管理工作,让我养成了每天反思并记述管理日志和教育随笔的习惯,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如今,我已公开出版4部专著,发表100多篇论文。
作为一名在职称评选上喊出“不与教师争职称”而“十连让”的校长,我惯于低调而安静做事;作为一名20多年前就辞去青岛令人羡慕的工作而回乡任教的教师,我不再有任何功利化思维。那么,我究竟对参评“齐鲁名校长”有何期许呢?经过认真思考,我发现自己对教育酷爱与痴迷,需要一个更高层次专业成长的平台;为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孩子提供高品位教育,需要能力更高的修炼之旅;教育报国的使命与担当,呼唤锻造自己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历练机会——而我心目中的“齐鲁名校长”的3年培养,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羽化蝶变的良机。
做一个执着于教育实践的特教探路人
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尹连春
我出生在山光积翠、水色含青的淄博市博山区南部山区。颜山孝水的滋养,从小铸就了我一颗淳朴真诚的爱心。1992年参加工作,1998年转岗来到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2015年出任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书记、校长,30年来,我一个来自职业教育的“门外汉”,带着一颗爱心一头扎进特殊教育的天地,创新提出融合教育理念,构建起“融合+”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执着于特殊教育的探究之路。
自从进入特教领域,我从零学起,先后研读了100余册国内外特殊教育专著,确立了自己的特教研究方向,创办了博山特殊需求儿童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我又借助自身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开始了劳技和职前教育的特殊教育实践研究。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适宜学生的劳技、职教项目在学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劳技职教实践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后,我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制高点和着力点,启动了“康教结合理念下的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康复体系的建构研究”项目,立足区域特色课程资源,以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家长为主体力量,将可融合医学训练技术融入各个环节,形成了康教结合有效策略群,打造出适宜多元对象个别化教育计划模式和“单元主题教案+课堂教学指引”的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模式。灿烂的教育科研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教育创新之果。智障教育康复研究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艺术康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二等奖、省市特等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坚守者,行贵开拓。作为一所占地不足10亩、在编教师40名、在校生138名的培智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一班人为办好一所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特教学校,我们坚持康教融合办学理念,为学龄前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免费早期康复;坚持职特合作办学,为大龄特殊需求青少年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在两个平台的助力下,学校在省内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借力资源共享,实现了“1+1<1”的投入、取得了“1+1=1”的合力、实现了“1+1>1”的效能,推动了学生个别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在学校教育科研探究的道路上,我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之基、创新之本,精心实施一流的教育团队战略,带领团队聚焦专业化发展,认真落实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育家型教师规划,实施“学习型校园”“科研型校园”“创新型校园”创建工程,大力支持教师创办个人工作室,打造特教名师版块,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引领教师走学习型、科研型、复合型发展道路,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打硬仗的优秀团队。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我们教育团队积跬步而至千里,以无私的爱心与奉献、执着的求索与追求,孕育出片片科研成果的灿烂,编织出道道教育康复的精彩,在齐鲁教育的星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成就了一个温馨和美的特教世界。
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
威海高新区沈阳路小学校长 丁莉莉
“创造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七彩教育’,师生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直是我坚守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指南。自2004年担任校长以来,我始终坚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秉承“新教育”理念,坚持“文化立校”,走出了一条以“七彩教育”办学特色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实现了“后发型”学校的蝶变。
2016年9月,东涝台小学正式并入新建的沈阳路小学。为将两支队伍拧成一股绳,赋予新校更深刻的内涵,我设计“七彩教育”,整体构建“特色文化”。我与教师团队对“七彩教育”从核心理念到课程设置进行解剖式研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发展由“点状”“线性”到现在的“鸟巢状”——“五育融合”视野下的“七彩1+A课程”变革形态,用结构成就七彩、选择展现多彩、细节蕴含精彩。
“七彩1+A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成有机整体,系统构建“公民课程群、智识课程群、生命课程群、劳动课程群、科创课程群、实践课程群、艺术课程群”七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包含“基础性”和“拓展性”两类课程,通过多维统整,形成横向模块成列、纵向递进成序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整体情境。其中,“超市化自选”校本课程,旨在让所有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花”。有些学生希望学习沙画,我们就组织专题研究,安排教师专门学习沙画,制订课程目标,开发校本教材、课程纲要。有一名面塑社团的男生在学习上存在认知障碍,却唯独对面塑情有独钟,每次课后都神采奕奕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成长提供无限可能,让每个生命之花得以绽放,才是真正的七彩之美。
《文心雕龙》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带领教师积极构筑“七彩教师”发展平台,探索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的“三专”发展模式,为教师成长创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为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成立“七彩教师俱乐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构建互助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系统性协作实现从“成长点——成长树——成长林”的集群生长,实现“生命自觉”“专业自觉”“文化自觉”。
为探索对学生心灵的体察和非正式教育,我主持开设了生本性的“校长聊天课”,加强对学生心灵的体察,倾听学生的需求,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校长聊天课”,累计采纳200多条建议,解决400多个“成长的烦恼”。此外,“孩子,每天我在学校门口等着你”是我和学生们的约定;“与校长共进午餐”“书记每周微党课”是我与学生们每周的约会,更是用生命激发生命内心世界的“相生相融”。
陶行知有言:“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我常以此自勉自励,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把师生的成长当作最高荣誉,立德树人,激情不老,思想永恒,五年润泽一生!
以“若水文化”求解“教育三问”
潍坊市奎文区乐川街小学校长 谭晓升
2008年12月1日是我从教生涯中尤为重要的一天。彼时,我刚赴任城乡接合部一所学校的校长。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驱车赶往学校。临近校门口,我看见一名家长骑着一辆摩托车匆忙赶路,坐在后座上的孩子正在啃火烧。此时,寒风凛冽。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应该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为孩子、为老师做些什么?”时至今日,寒风中的那一幕仍推着我不断前行。当时所思的“教育三问”则成为我一直在求索的问题。
岁月如弦,时光匆匆,一晃我在校长岗位任职14年了。我坚持把学校管理的过程变为管理者和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把教育做成“慢”的艺术,不做教育路上的“疾行者”,坚守好教育的底色。在学校治理中,我坚持理念先行,把核心文化建设作为首抓事项,为学校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教育体现哲学,哲学影响文化。2021年9月调入乐川街小学教育集团后,我认真梳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思路,深入分析集团内两所成员校的校情和依水而居的地理位置,从“水”上做文章——水既顺势而为、处下不争,又不畏险阻、敢于向前。我们借鉴“水”低姿态、高境界的意象,以品质为导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宽容仁厚,柔软无形又无坚不摧,确立了“以文化引领立校,用若水哲学治学”的办学理念。
打造“若水文化”教育氛围,润物无声。墙壁能励志,花草能怡情。教学楼墙壁上张贴师生的作品,精心打造“孔子学堂”等校班活动,让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氛围中得到润泽。构建凝聚若水价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通过全员家访,开展“说家风、传家训、写家书、晒家照”等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体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办学方向。
文化影响制度,制度促进文化。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创新的灵魂。构建“百川课程”体系,发展特色教育。教学上认真做好常规管理,提质增效。哲学引导教育,坚持“以教师为本,个性化开展,差异性成长,整体性提升”的教育哲学理念,采取“专家引领、轮岗交流、青蓝结对、一徒多师”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一个章程、一个领导班子、一个绩效考核方案,形成一事一议、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若水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运营畅通。
“若水文化”结硕果,教育内容开新篇。我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领军校长、潍坊市卓越校长、奎文区专家型校长,获得富民兴奎劳动奖章等。主持的12项课题通过国家、省、市结题鉴定。一年的时间,集团内两所成员校分别获得“市级文明校园”“区级文明校园”“区优秀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我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展望未来,我将坚守教育初心、深耕文化立校,俯首躬行,矢志不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探寻和谐教育理念下的管理之道
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幼儿园园长 孙颢丽
一杯香茗,起先苦涩,而后才会转为沁人心脾的幽香。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炼,才能蜕变成更加完美的自我。
出身于教师世家的我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1993年,作为幼儿师范学校90级优秀毕业生的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从教29年来,我分别担任过班主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副园长、党支部副书记、园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余年教育路上的点滴,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为我的成长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幼儿园创建于1963年,20世纪80年代初步确立了“和谐教育”的办园思想。我和团队成员将此理念内化完善,下沉分解为和谐教育背景下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使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系。坚持“和谐教育”的办园思想,就是要传承园所文化、创新管理机制和课程文化,最终实现幼儿园、教师、幼儿和谐发展。“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则要求我们创造“和而不同”的教育空间,洋溢“和而不同”的教育活性,分享“和而不同”的教育智慧。“和”代表我们“为了幼儿的终身发展”的共同愿景;“不同”则是教师以迥异的风格和灵活的形式,创造姿态各异的教育空间,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德鲁克在其著作中说:“帮助每个生命彰显各自的才能,才是伟大的管理。”管理者的任务不是管理人,而是培养引导人。我采取“挖掘优势、顺势培养”的策略,助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分享“和而不同”的教育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实施名师骨干工程。我以隐形支持者的身份,给予名师、骨干教师展示才华的平台。借名师名园长引领辐射,推动骨干教师尽快成为智慧型、专家型教师。
实施新教师培养工程。幼儿园近两年增加了25名新生力量,我以积极推动者的身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每周谈心谈话,实施跟踪教育和“一对一”指导,帮助每名新教师制订个人成长发展规划。此外,我采取“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模式,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学期举行一次基本功比武,每周梳理一次困惑、经验与进步,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沙龙活动,激发新教师的工作自信,提升其能力。
实施男教师培养工程。幼儿园有4名男教师先后入职,我对他们的期待是:既能保持男性优势,又能逐步提高对幼儿的细腻态度。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两项“专属”福利:每年暑假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以此磨炼意志、塑造气质;专属业务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理性与思维逻辑性,给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平台,激发其创造力和积极性。
在我与教师们一起成长的日子里,不仅成就了教师,而且成就了自己。未来的我,依然会将“园所文化提升”“课程建设”“教师和幼儿发展”三组关键词作为继续探索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与我的团队一起,感受一起工作的快乐。我想:这就是自己心向阳光、通往和谐的教育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