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业教育驶入经济发展“新跑道”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新增劳动力中的70%由职业院校培养输送,全省职业院校每年面向区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开展技能培训200多万人次,在疫情严重和企业用工吃紧时期组织动员30多万名职校学生支持上千家企业复工复产……
这是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担当作为的一个侧面。
十八大以来,我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山东现代化强省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大局,为新旧动能转换、技术升级迭代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人力、技术支撑,彰显了山东职业教育的勇气和担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融入现代化强省建设
2月22日,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与省教育厅签署《助力山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金融支持职业院校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专项人才奖励计划支持等9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在此之前,省教育厅支持全省100多所职业院校与华为、腾讯、京东、西门子等数十家知名大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力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之中。
我省一方面根植山东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省份的产业沃土,一方面着力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提供强力支撑,分专业集群成立了23个省级行指委,涉及机械、新能源与材料、建筑、电子信息、化工、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农林水利、旅游、纺织服装、卫生等。
同时,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融入”并“沉浸”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淘汰过剩、过时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动专业链融入产业链。目前,全省中职、高职设置专业点分别为3418个、4082个,覆盖我省国民经济各领域。
全省与行业协会以及“头部”企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6000多家企业合作,以能力递进为主线,开发了322个专业教学标准,一体化设计147个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基本形成了既分层分类又系统衔接、覆盖各主干专业的课程体系。
据统计,我省每年有70多万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生力军”“顶梁柱”,为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职教力量。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8月30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研讨会在山东路创业总部举办。研讨会以“人工智能创新篇,校企合作育英才”为主题,政、校、行、企共商服务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和路径。
“这次研讨会为青岛市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高桥说,人工智能作为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是政府主抓的产业方向,职业教育闻“风”而动,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青岛战略发展大局之中。
十八大以来,我省职业教育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大气魄”“大手笔”。
“我们坚持‘与城市共生长’理念,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把先进的生产实践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把教育资源嵌入产业、企业,形成了全方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日照乃至周边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活力因素。”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冯新广说,他们开设了城市发展急需专业51个,从“海里”的水产养殖,到“陆上”的汽车智造,再到“空中”的通用航空,全方位、立体化为日照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滨州,滨州职业学院聚焦“实业滨州”转型升级,将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方向,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匹配度提升到75%,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达21%,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均超过85%。“滨职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尖刀班’,滨州始终是滨职改革发展的坚强后盾与丰厚土壤。”谈起城校融合发展,该校党委书记杨光军感慨道。
在潍坊,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018级歌尔匠造班学生李焕玲受益于产教融合模式,刚参加工作就已经负责比较复杂的SMT数字化二车间贴片设备的调维工作。她说,由于理论学习与岗位实操“零距离”,她对企业环境和生产流程适应得非常快,一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
该校牵手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4个,凝练形成了歌尔产业学院“双主体、三环境、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西门子产业学院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培养模式等应用型职业教育全生态模式10余个,蹚出了一条校企共建共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据介绍,我省还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特点、行业人才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91个,参与行业企业1.2万余家,覆盖加工制造、轨道交通等十几个产业(群),其中有22个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促进了区域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融入乡村振兴大业
今年这个暑期,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山东省职业教育王煜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煜琴带领团队在诸城市“永辉乡间”开展了系列“智慧服务”培训。这已是王煜琴第四十次来到这里。而“永辉乡间”在她和团队成员们的精心打造下,也由单一果品种植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用“智慧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是王煜琴为自己定下的目标。2019年以来,她带领团队发挥文旅行业的专业优势,先后智力服务诸城市、高密市、郯城县、平阴县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助力当地发展多种业态,让老百姓稳步踏入由“绿水青山”迈向“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新征程。
5月21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李舫带领团队6人先后到高密市六和养殖有限公司、高密市兽医实验室、格瑞生态农业公司、盛德牧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现场解决了疫病预防、实验室建设、健康养殖等17个问题,受到企业和养殖户的热烈欢迎。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李舫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和全省畜牧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2019年起,我省分两批成立了30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在推进实用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张长峰博士带领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团队研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品控技术方法”成果,帮助革命老区蒙阴县解决了蜜桃易腐烂、不能长期储存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老区经济发展。蒙阴县将蜜桃出口至阿联酋、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创造了蜜桃贮藏3个月不烂果、保鲜期延长50%以上、好果率接近100%的奇迹。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中央为乡村振兴描绘出的美丽画卷。服务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我省有42所职业院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农民学院,建设了26个中高职品牌专业(群),开发了畜牧兽医、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等15个农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增强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适应性和贡献度。2021年,全省有420所职业院校的师生走上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和技能帮扶,推动当地企业增产、农户增收约10.4亿元。
与此同时,全省各职业院校积极履行“育训并举”办学职责,“敞开大门”办班,真心实意“送技术”,开展了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涉农培训,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30万人次,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今年,我省集中打造了50所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为助力乡村振兴,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山东方案,贡献职教智慧。”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