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参加支教 幸福无边 深挖课程资源 培养音乐素养 巧设集体游戏 促进幼儿成长 疑、诵、动“相映成趣”,让课堂情趣盎然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技巧】

疑、诵、动“相映成趣”,让课堂情趣盎然

□ 李德彦

语文作为一门涵盖传统、现代文化知识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趣味因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挖掘好兴趣这一动力源,才能让课堂教学顺利推进,也才能成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文本展开深度挖掘和探索,创新优化学习形式,让学生带着饱满、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行知识的感知、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情趣。

巧妙设疑,启动课堂思趣。学贵有疑,教学活动伊始是学生认知、产生兴趣、思维启动的最佳时机。首先,要巧妙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对启动课堂的思考问题进行有效筛选。从设置问题情境着手,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主动思考。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他们才会主动探究知识,寻找主动学习的切入点。在多重思考中,课堂自然呈现出不一样的情趣,学生深度思考的热情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在教学《告别沈从文》一课时,我设置疑问:“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能文能武,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却写出了《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佳作。大家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引擎迅速被调动起来,对沈从文充满好奇,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沈从文先生的事迹数不胜数,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如果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可能会有厌倦情绪,巧妙设置疑问,学生的思维便会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优化诵读,追求课堂悟趣。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朗读形式没有固定的限制,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朗读形式对文本进行诵读。在这种思维观念的束缚下,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是难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诵读形式,对学习活动展开多维探索,如个人诵读、间隔诵读、创编诵读等。在诵读中,学生的感官会受到多重冲击,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会上一个台阶。如《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学习时,为让学生有更全面的感知和体悟,我设置了接龙诵读的形式。首先,我进行示范性朗读,让学生在聆听中快速进入诵读状态;接着,我让语文课代表诵读,语文课代表读完后继续选择接龙的人选。课堂瞬间变得热闹非凡,学生参与度较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顺利达成。接龙诵读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在潜移默化中,语文课堂的悟趣得到彰显。

活动夯实,升级课堂意趣。学生总是会对趣味化的学习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巧用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夯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设置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增强活动的意趣性。像即兴演讲、课堂辩论、角色演绎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和针对性着手,提升活动设计的匹配度,然后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更高层级的学习认知。如教学《谈读书》一课时,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为激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讨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一是举办辩论赛,争辩的话题是“读书到底有没有价值”;二是开展读书讲述活动,选择一本最喜欢的故事书,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感受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读书这件事充满兴趣,很快建立了思维认知。《谈读书》文章内容的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无趣的,但是教师如果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其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涵盖多元知识的趣味学科,思趣、悟趣、意趣,这些都属于教学趣味范畴。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将学科趣味属性发挥到极致,教师必须以教材本身为着力点,借助多种辅助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崭新活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沉醉于阅读中无法自拔,最终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商河县第二中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