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督导专版 以文化引领和流程优化 指引教育督导责任区治理质效持续提升 实施督学职级管理 搭建专业发展阶梯 念好“三字诀” 督作业减负落地 强化“防溺水”督导 筑牢生命安全网 以教育督导为抓手 促“双减”质量提升

第8版:督导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督导专版
08

以教育督导为抓手 促“双减”质量提升

□ 惠民县教体局 白春江 位书晨

惠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 “双减”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教育督导为抓手,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利剑”作用,全面推进校外培训、课后服务和作业改革,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高位统筹,共同推动“双减”工作有效实施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惠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对落实“双减”工作作出批示。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将“双减”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跨21个部门的专门协调机制和工作专班,坚持部门联动,先后召开“双减”工作协调会议、“五项管理”部门工作推进会议、民办教育规范工作会议,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排查、课后服务等工作,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推动“双减”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同时,将“双减”工作纳入对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教育履职评价和群众满意度评价,强力推动“双减”政策逐级落地落实。

二是持续开展挂牌督导。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充分发挥广大责任督学的作用,切实做到督导工作全覆盖。根据省、市“双减”月报检查要求,责任督学每月开展一次“双减”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贯彻落实好“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要求,并建立“回头看”机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有效防止问题反弹。

减负提质,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一是减负不减责。加强教师配备,为教师减负。今年,惠民县共招聘教师285名,发放绩效工资3625万元,落实退休教师一次性补贴6394万元,培养523名青年骨干教师;建立课后服务志愿者筛选机制,鼓励家委会、社居委、关工委、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多渠道遴选优质师资,联合开展特色课后服务。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效课堂,组织“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一生一案”60082个,精准分析学情,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帮助辅导、拓展提高。持续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工作,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向全县进行宣传展示、推广应用、转化落地。

二是松绑不松懈。减轻作业、培训负担,为学生、家长减负。建立县域优质作业设计、遴选、共享机制,将作业设计作为教师基本功,作为评先树优依据,做到“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做到百分之百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全面推行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小学落实课后服务补助每生每年80元,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占比为93.2%。在全覆盖基础上,推动上水平、着力扩资源,在全县启动中小学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开展衍纸、围棋课程等特色服务,发挥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达到培优辅差与发展特长、兴趣小组与学校社团、提高质量与有效减负“三结合”目标。

规范管理,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一是凝聚合力,规范市场。由教体局牵头,统筹治理,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局、审批局、人社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的责任,形成“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各镇(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对培训市场开展定期巡查,打赢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攻坚战。全面停止面向学龄前儿童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并在县政府网站公布了“黑白名单”和监督举报电话,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管理,立即停办3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机构。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惠民支行建立健全资金监管长效机制,杜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联合市场监管局、民政局、行政审批局集中整治“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原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76家已压减75家,“营转非”1家,压减比例98.68%。

二是家校共育,共促成长。系统强化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课后服务指导学生完成好作业,强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答疑,确保学生学业质量,让家长放心,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狠抓“教学改革”,向课堂要质量,切实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培育各学段各学科课型样本,把“减负增效”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首要标准,以课堂的高质量实现学生的轻负担。狠抓“作业改革”,向作业要效率,实行优秀作业内容、模式的发掘、评选,把改革中出现的典型做法、典型经验进行培植。严格落实作业“五项管理”,每天实行作业报备、审批制,严禁家长帮批帮改。狠抓“课后服务改革”,向课外要提升。全面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推动作业看护、兴趣培育、社团活动“三结合”,强化课后服务和“体教融合”相结合,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让学习真正回归校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