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水果的40分钟旅途”
“同学们,‘有罐头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头’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我们地方镇是罐头产业强镇,今天就让我们在劳动课上体验罐头的生产过程吧!”这是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日前开展特色劳动课上的一幕。学生们在这里体验了一颗山楂从去籽到封装的全过程,在欢乐的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为让乡村学生增强对家乡的心理认同感,该校将目光投向家乡的特色罐头产业。在校长徐波的带领下,教师们成立了专项课题攻关组。他们先后开展了两轮专题调研,采访了许多曾经从事罐头生产的企业家与工人,掌握了内容丰富的一手资料。此后,课题攻关组进一步确立了“先易后难、动手+拓展”的操作思路,面向不同年级设计了不同的操作内容,简化将罐头生产的主要环节并将其融入劳动课,课程框架逐渐清晰起来。
学校组织中低年级学生体验山楂罐头生产线的流水作业,让他们参与选果、清洗、去籽、装罐、加糖、加水、蒸制、封盖等流程。一颗颗鲜红的山楂经过学生的初加工后,由教师协助他们将罐装后的罐头放进锅里蒸制。蒸制结束后,学生们开心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欢声笑语中见证了“一颗水果的40分钟旅途”。专项课题攻关组成员孙维栓介绍说:“在前期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为高年级学生设置了黄桃和甜梨罐头的制作课程,实现了特色劳动课低中高年级课程全覆盖。与此同时,学校及时总结经验,将特色罐头生产课程体系化,及时打造‘1+X’罐头生产劳动校本课程。”
富有本土特色的劳动课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一场以罐头生产劳动为突破点引发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悄然进行。秋季开学后,学校第一时间开展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专题教研学习活动,精心打造“校内+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在各完小发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把校园内边边角角的土地利用起来,交由劳动课教师带领学生种植各类农作物和花卉。同时,积极打造校外实践基地,聘请相关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从业者担任校外实践辅导员。
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内容,融合学校“双减”构建方案,探索特色劳动作业,打造劳动教育线上课程,让学生在家里跟着名师学、跟着示范做,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学校还建立“我是小小劳动家”展示专栏,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孩子不仅在学校上了特色劳动课,而且到我供职的工厂参观,给我讲罐头的故事。孩子知道的知识比我多!”地方镇大泉完小一名学生的家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