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让“美好教育”为“美好生活”蓄能添彩 威海:校警家社全域联动守护生命成长园地葛云龙 劳动课搬到蔬菜大棚 平阴:追求学前教育新境界 东明:“助学公交”开进村 争做沂蒙教育铁军排头兵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争做沂蒙教育铁军排头兵

——临沭县教体系统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侧记

□ 季德山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当年,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革命老区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展现了革命时期沂蒙精神的强大动力与魅力,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精神活力。

今年以来,临沭县委教育工委、县教体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推动了师德师风建设,夯实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思想认识烙“红印”

按照临沂市委“3+1”理论武装建设的决策部署,临沭县委教育工委主动积极作为,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对纪律作风建设的认识,确保大家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担当。

“五不五比”倡树典范浓氛围。针对只注重教书育人、忽视纪律作风建设的片面认识,临沭县开展了“五不五比”活动,即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成绩比干劲、不比综合比特色、不比年龄比激情、不比资历比水平,开展了“讲好身边故事、倡树师德标兵、评比最美教师”等活动,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以身边事引导身边事,全方位营造浓厚的纪律作风建设氛围,让先模人物、先进事迹引领广大教职工担当作为。

“九个一”学思践悟强素质。10月初,临沭县启动教体领域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开展了学思践悟行“九个一”活动,即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观看一次廉政教育片、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次专题党课、作一次思想汇报、到基层专题调研一次、开展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好事、组织一次全员理论测试,使全县教体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

此外,临沭县要求教体系统全体党员教师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磨砺作风。22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对接县直学校、镇街“三中心”(初中、小学、幼儿园)、村居完小和困难学生家庭,手拉手帮扶、面对面结对。县教体局杨化国在对接帮扶贫困学生和驻帮扶学校过程中创新了花名册、路线图和计划表,学校和困难学生家庭短板症结、需求问题摆在桌面上,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成为美谈。

作风整顿下真功

为有效解决教育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形式主义、懈怠心理问题,消除违规违纪现象,临沭县教体局推出系列措施,针锋相对,务求实效。

针对 2019年以来省市县巡视、巡察、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该局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各类问题台账,力求整改到位。今年2月,启动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聚焦精准教育服务、教育项目立项实施、学校资金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对“12345”市民热线、幸福临沭App和国务院大督查等发现的问题线索梳理排查,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清单,确保“查得全、找得深、改彻底”。

围绕重点领域,临沭县在校园安全、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对易发多发问题和风险点进行提醒和规范,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临沭第一高级中学创新的“聚焦聚力抓排查,立改立行见实效”做法,让各年级、各科室参与到作风建设中,上下联动、分工负责,进一步夯实了纪律作风整顿基础;临沂市工业学校则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思路,采取“一对一”直抓年级、科室、企业三级督导,实现压力传导、线索核查、责任追究和问题整改“一线串”;玉山镇中小学落实“三级联包”制度,实现了全镇1所初中、7所小学、12所幼儿园纪律作风建设全覆盖。

建章立制求长效

临沭县教体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完善本科室、本学校、本单位加强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措施办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强机制,规定动作打到底。召开作风整顿暨警示教育大会,局主要负责同志上专题党课。印发规章制度30余项,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言行、传承文明、凝聚合力。立镜鉴,防范风险于未然。在全县教体系统持续广泛开展“清廉学校”建设活动。同时,强化师德师风突出问题整治和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教师满意度测评、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师风个人档案,切实强化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整改。固根基,壁立千仞硕果坚。临沭县突出教工委、局科室、县直学校、镇街学校四级责任,进一步严明违规违纪责任追究与监督考核机制。创新推行了教育作风建设联动信息共享机制、集中会商机制及跟踪督办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确保及时化解风险。

“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进一步彰显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成为沂蒙教育的一支铁军,是临沭县教体系统的重要职责,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临沭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峰郑重承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