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鞭炮声中忆流年 这款胃药 儿童更应慎用 咸肉菜饭冬日香 “老”爱评弹 年味大同城 大同大不同

第8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8
【旅游篇】

年味大同城 大同大不同

□ 白英

中国年,大同蓝,古都韵,华彩灯。大同地处山西北部,与内蒙古、河北交界,古称云中、平城,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绵延数里的老城墙,远近闻名的云冈石窟,香火旺盛的华严寺,独特正宗的大同火锅宴,更有古都灯会营造出的辉煌盛景,将人们带进了心目中美好理想“天下大同”的动人意境。

今日的古城基本保存了明代的城垣和街区布局,老城的中心是以华严寺为代表的辽金时期建筑群,上、下华严寺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气势宏伟。城市道路两旁的草坪、树木被精心设置的灯光映照得奇美动人;道路两侧设置许多景观灯,点缀着一路的风景。最特别的是以3.28平方千米的大同古城为舞台、7.24千米的大同古城墙为主体的灯会,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及城墙出入口处都装点了不同主题的彩灯,加上瓮、月、耳、关城,璀璨绵延10千米,100多组不同主题内容的传统彩灯、奇幻冰灯、点光源彩灯以及游客互动场所,营造出奇幻绚丽、华美壮观的氛围,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大型传统花灯展现了丰富的华夏文明、三晋风采、古都大同之美,处处彰显磅礴大气之势。厚重的老城墙在绵延不绝美如画的彩灯映衬下,将古都大同静谧悠长的底蕴和独一无二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节的古城虽然天寒地冻,但是挡不住人们登上古城墙,一睹古都灯会盛况的热情。雄伟厚重的大同古城墙,座座箭楼望楼含光蕴秀,城墙之上,绵延不绝的彩灯光华四射,呈现出格外壮美的景观。最特别的是,东城墙北段、北城墙东段系列灯组,融合了本地文化元素,制灯师傅们巧妙地把大同的各种风物变成活灵活现、绚烂多姿的彩灯,云中八景、云冈大佛、恒宗圣境、北魏明堂、龙壁牌楼等都是大同人耳熟能详、引以为豪的古迹或传说,此刻变成璀璨的彩灯亮相城墙照耀四方。《北魏明堂》黄瓦红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显现出“天子坐明堂”时的皇家气象;《云中八景》把《大同府志》(明正德)一书记载的“云中”(大同古称)佳境“魏陵烟雨,石窟寒泉、采凉积雪、宝塔凝烟、玉桥官柳、雷山返照、凤台晓月、桑干晚渡”一一展现,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出古城的城市面貌,再现了1600年前皇城帝都的磅礴气势和繁荣景象。还有《边塞古韵》中的左云长城,《恒宗圣境》中的浑源风采,《云冈乐舞》中的飞天乐伎,《丝路云冈》中的巍巍大佛,处处彰显出古都大同浑厚、悠远的气势和韵味。在春节的喜乐氛围中,畅游大同古城,看彩灯、观盛景,穿越千年历史,感受大同文化脉动,那份春风拂面、春意满城的体验,令人陶醉而难忘。

“升锅啰!过年啰!”古城灯会的高潮是每晚在南城墙关城西耳城下、万众瞩目的纯手工传统巨型木炭铜火锅“王府升锅宴”开吃。以木炭为燃料的单体铜火锅,高5米多、直径近4米,一锅就能装1000多千克食材,供1000人同时用餐,不论体量还是容量都是奇观。“升锅”是旧时大同市井坊间对大同老火锅的叫法,从明代就开始流传,与“升官”谐音,象征着红红火火、升官发财。而在如今的古城灯会上,“升锅”被赋予“升腾希望、升腾幸福”的新的吉祥寓意。“王府升锅宴”火锅由大同知名厨师掌勺烹制,按照明朝代王府什锦火锅的品种选择食材,有正宗的大同牛羊肉、鸡块、丸子等荤菜,也有大同黄花、香菇、干豆角、冻豆腐等营养素菜,并有精心调配的秘制老汤。游客们闻着香味而来,火锅师傅们从升锅内将食物舀到盆子里,开始装碗,现场观众一起品尝这热气腾腾的美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大家知道,这火锅里装的不仅是美味,而且是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是红红火火的日子,是升腾的美好希望。

点亮中国年,灯映大同城。古都大同,总是令人依依相恋;新春佳节,总是叫人心心念念。大同古都灯会,以其绚烂夺目的文化光芒,展现出大同精彩无限、活力勃发的文化魅力,让世界看到一个大不同的大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灯会,而是还原了我们原本最熟悉的年味儿,让人们感受到祥和、美好、辉煌、动人的大同世界。

攻略

交通:大同周边有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北京到大同、太原到大同都有很多车次,陆、空运交通都很方便。

观灯:新春灯会开幕时间请留意官网信息。古都灯会主场地有多处入口,都有管理人员值守,每晚21∶30停止售票。灯会期间,有多趟公交客运专线运营,交通方便。古城内还有摆渡车为游客服务。

住宿:大同是旅游城市,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都有。

美食:大同老火锅、大同刀削面、酸汤羊肉、烤羊排、油炸糕、玻璃饺子等。

特产:大同铜器、大同煤雕。

周边:云冈石窑、恒山(悬空寺)、大同火山群以及得胜堡、守口堡、新平堡等多处长城遗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