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做成美育,我们能做什么
把教育做成美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要做到顺天致性。
所谓“顺天致性”,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出自《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该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我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和学生们讨论了当前教育形势下相关的育人问题。文章中,柳宗元由种树人郭橐驼的种树之法得为官之道,即“顺天致性”,意思是顺应事物的天性。我理解的育人中的顺应天性,就是尊重并积极把握学生的天性,顺性而为,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天性即自由,遵循天性、追求自由的过程,也就实现了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教师的工作有两层含义:一为教书,二是育人。重要的是育人,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而完美的人格是应该在顺天致性中逐渐完善、完整、完美起来的。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
把教育做成美育,还要寻求美,让学生在美育中丰富审美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高中阶段的要求是:“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美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科学史上有个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太功利,只注重实际应用而很少追求应用背后的原理。中科院研究员张双南亦有此专论。与“李约瑟难题”相似的还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老发问:“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还是指向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功利,以升学分数为唯一指标,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功利教育背离了读书和教育的初心。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初心就是教育学生寻求真、善、美。美育非常重要。从广义上讲,美育是培养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热爱的教育。喜欢、热爱美好事物,比如热爱科学、热爱艺术、热爱思想,都叫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实质之一是情感教育,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而情感就是热爱。曾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女科学家在2015年一个颁奖仪式上的视频轰动一时,原因是两位女科学家分别发表了一句话感言。一个说:“我热爱科学领域中不断解谜的过程,而最让我开心的应该就是,能够跟志同道合的杰出科学家们一起富有激情地工作和探索。”另一个就说了一句话:“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里强大的驱动力。”
“热爱”“激情”“探索”“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这些都是因为她们发现了科学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即教育,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美育的消亡,尤其是兴趣与热爱的消失导致:没有了求真的兴趣,没有了对美的感知力,没有了道德的是非感、崇高感。一句话,我们经过努力,终于没有了教育。
把教育做成美育,还要释放自由,让学生释放自由的灵魂。
小到一个人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社会,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和活力,审美是个人获得自由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论语》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讲的是孔子让几名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自己要让国家变成军事强国,冉有说要让百姓富足,公西华说自己做个礼官就行。轮到曾晳说的时候,他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春天里,带领几名学生去沂河里洗洗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就回家了。结果,孔子对此大为赞赏。那么,孔子赞赏曾晳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孔子赞赏的是内心的一种自由状态,一种美好状态,一种超功利的状态。一个懂美并沉浸在美中的人才会说出并享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式的自由,才会创造美,才能遇见美好生活。
美,这种“无用之用”,其实正是我们当前教育应当追求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