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师团队水平持续提升
我省力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
编者按:2021年12月,省教育厅遴选公布了30个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分领域探索学科特色办学经验做法,致力于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一年多以来,各市高度重视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各学科基地围绕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领全省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上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保障更加有力,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学科教师团队水平持续提升。本报特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合推出首批省级学科基地推荐成果展,以飨读者。
潍坊:三大行动推进学科基地建设
2022年,潍坊市聚焦评选、教研、评价,全力支持学科基地建设。一是以评选促发展,以全国普通高中“双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指导42所高中学校制定学科基地建设三年规划方案,评选了市级学科基地29个,推荐3个省级学科基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教研促提升,先后12次组织教研员深入省级学科基地学校指导,邀请省级以上专家现场和线上指导8次,开展了县域高中英语教师送课助研、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程优化•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展示及专家点评等系列活动,支持高密一中成功申报教育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高密一中特色课程《秦腔》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三是以评价促成效,投入1000万元,支持潍坊一中等学科基地建设实验室、学科教室16个;制定了《潍坊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成立3支评价队伍,市政府督学带队,教研员、业务副校长等参与,组织了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跟踪问效、师生问卷、反馈交流等方式,逐校指导和评估学科基地建设成效。
威海:全面打造区域内教学高地
一是系统规划,布好“一张图”。会同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等单位印发《威海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等,并将其纳入区(市)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内容,强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多方保障,下好“一盘棋”。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筹措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向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倾斜。三是专业指导,抓好“一条链”。召开线上线下指导会10余次,学科基地专题研讨会3次,听评课80余节,帮助学校厘清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实施路径。四是强化研究,用好“一平台”。依托“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组建“高中育人模式转型”推广项目工作组,确定29个威海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项目,为特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示范样本。五是辐射带动,构建“一张网”。建立定期调度通报机制,累计印发9期通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发展范式。3所省级基地通过成立高中联盟、初高中特色发展共同体等,辐射带动各学段学校共同发展。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语文):
变革评价方式,变“随意评价”为“全程驱动”
学校以“提升读写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全过程评价机制撬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持续的目标激励和评价驱动,体现评价的全过程性,让可视化评价为学习增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持续的评价任务驱动学生的学并调控教师的教,建构读写关键能力评价的“S-E-R-A”策略体系:基于评价标准(Standard)的评价量表(EMBU)开发及评价反思(Reflect)和调整(Adjust)。首先,为学定标。构建立体的“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读写关键能力表现指标,从“学期——单元——课时”设计评价标准和任务。其次,依标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参照、运用评价标准进行学习,也启发学生开发评价量表,达到了以学促评、以评促学的目的。第三,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评价标准内化、升华,对学习任务进行评判。第四,反思调整。运用评价标准依据学习成果审视“学”与“教”,改进学习评价。持续通过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的介入和干预,改变以往随意评价只关注成果评价的问题,优化了学习效果。
荣成市第二中学(语文):
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打造成长型教师队伍
一是成立外聘专家工作室,特聘原上海建平中学首席教师为学校定向指导专家,指导学校的教师培养、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等,每月带领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一次研修活动。二是组建九大学科校级学术委员会。以大组教研为纽带,以小课题攻关推进课程实施为抓手,打破“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研模式,创建在外聘专家引领下的“学委会——备课组——名师工作室”三级联动研修机制。学委会全面指导学科教学和特色课程开发,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交流会议,内容涵盖教学目标梳理、问题设计、情景创设、特色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等方面,通过“三级联动”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以问题情境为导向,以“小切口、短周期、有实效”为原则,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快速落地,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教师在优质课评选中获省级奖项3人次、地市级奖项7人次、县市级21人次,公开课评选获省级奖项1人次,优课评选获省级奖项11人次。
聊城第一中学(语文):
深化基地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配置与利用
学校发挥地域优势,遵循共享性、经济性、有效性、可行性原则,通过“底色”与“特色”、“传统”与“现代”结合,坚持强化特色发展。一是学能资源方面。注重“人”格塑造,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非智力因素、智慧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在与文本或他人多角色对话中,激发自身的灵感。二是教能资源方面。探索出较好的“七步出彩”导向教研、“四步提升”智慧课堂、过程性与总结性相结合评价等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读三撰三会”阅读教学模式。三是阅读教学资源方面。优化“语文实验室”,利用学科基地、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平台,设立固定时间阅读,组织多种专题阅读,为学生构建了生态型语文学习环境。四是写作教学资源方面。利用“四维”写作资源平台,通过听说写、悟读写模式,运用影像、检索平台等多种手段辅助,优化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探究性学习资源方面。通过“经广阅读”“文化修身”“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研学旅行”等校本课程,结合文献查询与交流讨论等便利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好资源。
青岛第二中学(数学):
借智借力,促进学校协同示范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发挥省学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力高校资源,开发开设16门校本课程,搭建优秀课程平台,担任全市总教练员,组织带动全市特殊禀赋学生培养工作;承办特色学科全市教研活动,开设大单元视域下课堂教学设计讲座,推广大单元结构教学法,传播教研成果和学习样态,分享教学智慧;面向全市师生,主讲20余节“停课不停教,名师带你学”直播课,近2万名学生观看;与杭州学军中学、深圳中学等国内名校联袂开展“云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范式;主办“山海杯”全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比赛活动,吸引江苏天一中学、澳门中学等国内20余所中学积极参与;与甘肃陇南一中、贵州安顺一中、云南大理中学等十几所学校结对帮扶、联合教研。目前,已形成学科基地理念引领、中心带动,区域学校协同共进、多点开花的研修态势。
淄博实验中学(化学):
同频共振,打造“创新实验学习共同体”
为强化学生实验学科创新素养培育,学校围绕“实验活动空间提质扩容”和“创新实验学习机制”,着力打造“创新实验学习共同体”。在实验活动空间提质扩容方面,借助省学科基地奖补资金和学校专项资金,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打造化学学科教室,建成了集实验探究、学术研讨、教学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实操空间。借力新华制药、山东理工大学等优质校企资源,成立“校外创新实验基地”,助力师生开阔视野,培养实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验学习机制方面,按照“必做实验专人承包、探究实验竞争领取”的原则,形成了初期实验“定规范”、中期实验“重探究”、后期实验“重应用”的“4+4”实验学习模式,致力于学生创新素养提升。鼓励师生合作,以微团队形式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和跨学科融合的微项目研究。实施“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三年一体式教学设计,依托校本课程开设、学科社团活动,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开展路径,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彼此赋能、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生物):
兴趣驱动,创新提能 打造生物实验新模式
一是开齐开全教材实验,固本强基。科学规划生物课时,合理调配实验资源,克服周期与场地等限制,确保应做尽做。如《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中制作泡菜、果酒、果醋实验需一至两周时间,就设置传统发酵技术实验室专供学生发酵物存放和检测。《生物与环境》模块中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等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就把课堂搬到黄河口湿地、植物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地调查。二是拓展创新探究实验,培优促尖。学科基地积极完善显微实验室,扩充生物资料阅览室,并加快生物探究创新实验室(由显微观察区、分子实验区和数字化实验区三部分构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与结果反馈,对部分实验做拓展探究,促进生物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如创新改进“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实验。教师从实验材料及试剂选择、数字化实验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蓬莱第一中学(思想政治):
加强理念引领 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政治学科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探索、模式创新,发挥其教育实效和辐射引领作用。一是课堂导入新奇化。内容“新”,实施课前三分钟时政分享,紧扣时代脉搏;资源“精”,导入内容精挑细选,坚持正确价值观和思维引领;切入“奇”,通过情景剧、“习近平用典”等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设计“巧”,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对接点,使导入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二是问题设计驱动化。问题设计“情景式”,使学生置身可知可感的环境中;问题设计“议题式”,精准设计教学问题链条,重视议题展开的基础、呈现的方式和指向;问题设计“体验式”,使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进行信息查找、利用和评价。三是合作探究成效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和组间的交流分享,纠正思维偏差,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全组、全班整体优秀的目标。四是课堂评价多元化。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授课中进行语言激励和动作神态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学生互评和小组成员捆绑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临沂第一中学(地理):
以项目管理为抓手,深化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以“项目管理”为抓手,深化“着地学地理”特色课程建设。一是引入项目管理,凝聚协同创新合力。“着地学地理”课程引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团队研究”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研究实践共同体。基于学术引领、发展需求的项目管理,有效激发教师内生发展活力,凝聚协同创新合力。目前,已开发10个“着地学地理”课程项目,正在推进地理社团、地理竞赛等5个课程项目。二是推进项目实施,构建校社协同机制。“着地学地理”以“走向田野的地理教育”为指引,推动国家课程向学科实践转化,推动学科育人方式改革。以多方资源和力量为基础,建立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等8处校外实践基地,外聘20多位校外导师为地理实践学习提供场所资源、专业支持,构建起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推广项目成果,探索联合育人路径。学科基地通过核心示范、结对帮扶、研讨会展示、名师工作室孵化等路径,推动“着地学地理”课程项目在省内外12所学校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了本土化、再创新的联合育人新路径。
威海市第一中学(技术):
守正创新,打造联合育人高地
学校与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创新联合育人路径。一是构建本土化科创课程群。联合国家海洋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论证并实施海洋文化教育,建设海水淡化、海洋装备和海洋生物等3个海洋科技实验室,依托桑沟湾海洋牧场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实践基地,着力培养海洋人才。二是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磁悬浮等6门科创课程由专家直接任教;聘请山东大学等高校的12位专家担任研究性学习导师,指导学生3年内完成至少1个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三是建成陈学利科创研究中心。与郭永怀高技术研究院、威高集团等共建36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创客活动提供一流学习平台。四是打造拔尖人才发展梯队。与编程教育机构合作,构建基础、提高和冲刺三级课程,开展以赛代练等系统化培养。目前,参加信息学奥赛的学生中,获国家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20人。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综合实践):
AI赋能实践创新 数字助力个性发展
传统综合实践教育师资匮乏、课程不系统,无法实现规模化下的个性化教育。为此,学校联合课程专家与企业合作,研发智慧教学平台(AI),将课程数字化,实现人机协同的综合实践活动智慧教学模式。该平台包括智慧教学平台、综合实践数字化课程群、课程配套工具包3部分,可以实现学习多模态大数据收集与分析,为教师和学生实时反馈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平台教学,一是实现了增强型双师课堂,平台集成名师智慧,自适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和个别辅导;二是实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内容、进度,平台会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风格、基础、认知等为学生提供不同难易程度、顺序、进度等学习内容;三是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教学,学生学习时既要登录线上学习平台学习,又要线下操作实践器材,实现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模式使每名学生充分发展,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现已推广到52所学校,优质资源惠及15万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