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既要求同又应存异
一所学校要想稳定发展,必先求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人心齐,泰山移”。然而,教育工作又是复杂的。如果只求同而不存异,满足于邯郸学步,终难成就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同与存异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
比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每名教师的切身利益,首创者给学校带来活力的迸发,为其他学校带来很大的示范效应。对教育行业而言,存异意味着宽容先行先试,求同则意味着择善而从。可以说,无论存异还是求同都应成为变革求进的力量,而不是食古守旧的借口。又如,有些学校很喜欢搞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流程与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长都有详细规定,甚至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语衔接也必须固定。懂教学的行家知道,千人一面的课堂教学并不可取,因此这绝不可作为一条经验加以推广。
教学是一门学问,做学问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但现实是,学校教学似乎显得有些“热闹”。一名教师说,他一个学期外出集体教学研讨4次,线上听专家学科教学讲座2次,校内教学研讨不下6次,每周还要有半天的集体备课。表面看教师忙于教研,教研活动也看似“热闹”,实则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
教学是一门学问,“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钟书说:“学问是荒郊野岭中几个素心人彼此之间的事。”数学大师陈省身晚年说:“大家都鼓吹交流,讲科学需要合作。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真正好的工作,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不能否认集体研讨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集体备课等活动容易使教师陷入群体思维中,产生集体依赖症,以致不能独立完成复杂的教学工作,让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丧失了对课堂教学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在群体中很容易产生依赖、懈怠的情绪,这对群体、个人而言都十分不利。回到教学中,我们当然不能全面否认集体备课的必要性,但不能忽视其缺点和不足。教师都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及判断,不能在教学上懈怠,必须一个人默默努力。这是因为,教学终究是一个人的事。
学校管理中不能没有求同的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存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自由成长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