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24年“零作业”的背后 山东师大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 “五微”校本培训助力教师发展 成武县白浮图镇中学 让乡土民俗文化活起来 淄博市淄川区曜华小学 开展“师德教育学习周”活动 图片新闻 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 “每周一信”拓宽家校沟通“连心桥” 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让每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相互借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让每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 张琳 张桂玲

在招远市,有这样一支特殊教育团队,近10年来坚持不懈,把课堂搬进残疾儿童的家里,对患有脑瘫、智障、自闭症及肢体残疾等情况的特殊学生因材施教,为更多特殊家庭送去了关爱和希望。

这支团队来自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普特融合、医教结合、康教一体、多部门联动等有效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的凝聚”成为该校的一张名片,近期获评山东省送教上门优秀案例。

“双包”制实现“零拒绝”

为提升送教服务专业性和实效性,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特殊教育专业特长和辐射引领作用,成立了由市教体局牵头,民政局、残联、财政局、卫健局等单位和爱心企业、志愿组织联合送教上门的机制,将全体教师分为10个送教组,实行领导干部包小组、小组教师包学生的“双包”责任制,形成了以控辍保学为目标、助力脱贫攻坚的送教上门模式,实现了残障儿童教育全覆盖、“零拒绝”,保证让每个残障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目前,学校送教的学生分布在16个小区、5个乡镇,涉及脑瘫、智障、自闭症及肢体残疾等疾病。教师们带着教具与康复器材走进重度残障儿童的家庭,带给他们温暖,教给他们知识,帮助他们康复。

“一摸、二选、三定、四查”精准送教

为科学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确保送教上门工作不流于形式,学校开展了“一摸、二选、三定、四查”运作模式,按需施教、精准送教。

“一摸”,即摸清送教学生的家庭状况、家长需求、学生病史、学习愿望,建立“一生一案”,存档以备评估使用。“二选”,即选教师、选教材。根据学生残障程度和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长的教师送教。“三定”,即定计划、定方案、定内容。计划包括教学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包括学校整体方案和每个小组方案,具体方案包括指导思想、送教原则、经费保障和实施要求等。定内容就是确定每次送教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每次送教前要备课,根据计划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环节和手段,撰写送教档案。“四查”即查送教准备得是否充分,查教学时间是否充足,查送教行为是否规范,查送教档案台账是否完整,从而保证送教行为规范有序、科学有效。

一桶油,一袋米,一袋水果,一箱牛奶,一双鞋子,一件棉衣……每次教师送教上门,学生都会额外收到一份物品。“这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是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一名学生家长动情地告诉记者,“孩子笑了。曾因残疾而暗淡的生活又有了阳光,有了爱的力量。”

量身打造专属课堂

在这支送教队伍里,教师刘洪玲已从事特殊教育事业25年。身为党员教师兼送教小组一组组长,她精心钻研送教上门工作,扎实开展个案研究,为学生量身打造专属课堂。

姜鹏(化名)是刘洪玲送教的学生之一,今年13岁,患多重残疾。他的双腿先天畸形,不能独自端坐、站立、行走;双手不能正常抓握;双眼震颤,不能长时间注视物体;发音不清,认知感知能力较差,只会表达简单的需求。因其父母常年在外,多年来,他一直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而祖父母能给予孙子的就是解决他的温饱问题,至于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根据姜鹏的实际情况,刘洪玲为其量身定制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他,激发其学习兴趣。慢慢地,姜鹏主动开口说话了,虽然口齿不那么清晰,但脸上有了自信。

同时,为了让姜鹏得到更专业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学校联合康复医院,请专家对他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院方根据姜鹏几乎无动作能力、肢体协调差、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点,为其配备了专业的康复师,与教师一起送教上门。慢慢地,姜鹏可以勉强用手去抓一些小物件了。对此,刘洪玲非常激动:“虽然他的进步微乎其微,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燃起了我继续协助孩子康复的希望。”

姜鹏只是30多名特殊学生之一。送教前,每名送教教师都会针对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如绘画、手工、运动康复、律动、生活认知等。“我希望通过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适切的发展。”校长闫令梅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