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牟平区“立体化劳动”让全环境育人更有魅力
“在‘跟着节气走’校本课程引领下开发的‘袖珍菜园’,不仅让学生们参与劳动,而且引领他们各显其能,挖掘诗词歌赋、健康饮食、节约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近日,记者在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采访时,该校校长姜曰美说。学校的劳动基地模式被评为齐鲁教育品牌,是牟平区全环境育人的成果之一。
“微基地”+“自留地”:
触手可及的“小微化”校园课程
“小树剪杂扩树冠,大树去弱促生长,老树去老保产量。”在文昌小学的“春华秋实”果树种植课程中,四年级学生总结的桃树修枝口诀得到果农的肯定。该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校内劳动“微基地”,如银杏园、本草园、芍药园、菊园、菌菇种植园等,并配套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
“从学校层面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做到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日常劳动与主题劳动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从而实现劳动时间常态化、空间全域化、参与全员化,在常态化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牟平区劳动课程教研员高雅静说。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上方法指导与课下劳动实践相结合、校内“微基地”合作探究与校外“自留地”自主实践相结合的“双结合”方式,实现了让劳动教育有深度、有广度、有跨度,让学生“劳有兴致,劳有方法,劳有收获”。部分学校因场地有限,无法开辟“微基地”,就通过班级认领的方式,让学生认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并结合花草树木的生长自主进行劳动实践。相关课程“认领校园植物”,被编入北师大版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双基地”+“劳动周”:
深入贯通的“项目化”基地课程
“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师资短缺、场地受限、工作缺乏计划性等问题,我们探索出了‘双基地+劳动周’的新模式。”据牟平区教体局基教科负责人姜旭介绍,新模式主要基于两个核心理念:一是全生态,追求纯自然体验和沉浸式体验的劳动教育;二是一体化,强调遵循教育规律,整合校内外可利用资源,全方位、一体化推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模式实施过程中,牟平区先将符合校舍安全、交通状况、规范管理、食宿条件、周边环境、乡土资源6项基本条件的莒格庄小学和姜格庄初级中学确定为首批区级劳动实践基地,并由区综合实践学校予以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学校结合基地周围环境特点和农时安排,开设了不同的劳动体验项目课程,实现“基地硬件”和“课程软件”双配套。各学校分批次进驻基地,结合相关课程和任务分配,开展“劳动周”实践活动。此模式有效利用和规划了全区的场地和教师资源,为劳动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在“双基地”项目化课程的引领下,全区各学校充分整合家长及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了适合本校的基地项目化学习。如以“菜根香非遗基地”“杜木匠非遗基地”等为依托开展的“花饽饽制作”“榫卯技艺传承”“时令蔬菜种植”等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体味到了劳动精神,传承了劳动技艺,提升了劳动素养。
“劳动清单”+“劳动契约”:
形成合力的“清单化”家务课程
从关注小学生家务劳动意识培养的“小小手动起来”劳动清单,到体现初中生家务劳动能力培养的“双需•双自”劳动清单,牟平区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领各学校结合校情,确定了更为科学的家务劳动清单。
“家务劳动清单与烟台市试行的家务劳动契约制相结合,不但让学生们的家务劳动有方向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劳动能力和习惯方面快速成长。”文昌小学校长吕海燕介绍说。
在家务劳动清单课程的推进过程中,牟平区通过课堂指导、居家劳动、平台展示、多维度评价等,强化学生居家劳动教育能力;利用专题家长会、家访座谈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与配合,以契约完成展示进一步凝聚家校合力,促使学生劳动习惯养成。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评价方式与渠道,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化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水乳交融,有效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让全环境育人更有魅力。”牟平区教体局局长李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