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全文转发山东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 有根有魂有品:乡村教育振兴的“淄博路径” 山东省校园安全应急演练现场会举行 山东省促进青少年读书行动正式启动 我省举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交流会  刘识亭:从乡村教师到大学客座教授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有根有魂有品:乡村教育振兴的“淄博路径”

□ 隗鹏 张新明 张桂玲

【总编说】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我省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淄博市把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做表面文章,而是紧盯老百姓需求,立足本土实际,狠抓内涵提升,以问题导向在关键环节上精准发力,聚焦打通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以系统思维重新定位乡村学校“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在“挖掘、优化、盘活现有资源”上下大功夫,蹚出了一条“有根有魂有品”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校园“围墙”拆了,乡土课程开始“扎好根、有了魂”;管理机制活了,乡村教师能够“留得住、干得好”;“信息天堑”通了,乡村孩子一样“有梦想,能出彩”……以淄博等地经验为鉴,乡村教育,时至势成,大有可为,其兴可待!

“这是我们投资480万元建设的省内第一个高标准轮滑跑道。2021年,我们承办了省、市多场轮滑赛事,学校的轮滑社团有200多人。”

站在轮滑跑道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中心学校的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借首批省级强镇筑基试点的东风,市、区、镇政府改建中学教学楼,新建了轮滑赛道、塑胶操场。

据了解,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以来,这样的变化在淄博早已成为“标配”。近年来,淄博市精准把握组群式城市乡村一体的布局特点,在城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一个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内涵发展上寻找乡村特色优势,留住“泥土味”,打好“创新牌”,锻造“生力军”,以“农”墨重彩绘就了一幅“有根有魂有品”的乡村教育新图景。

课程为基,用“泥土味”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乡村教育要做出特色,做出品质,就要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地理、历史等资源优势,打破校园围墙,以整个乡村世界为教材,开设有‘泥土味’的课程,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告诉记者,近年来,淄博市乡村教育发展呈现出“立足乡土,面向未来,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新生态。

“博山是美食之乡,学校所在的蛟龙村因生产香肠、肉干而闻名,我们因此开发了‘爱家乡——传承本村特色美食工艺’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制作间,学习制作流程。”2022年5月23日,博山区石马镇蛟龙小学校长信兆博在全省乡村教育振兴学术论坛上作典型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信兆博说,蛟龙小学虽然目前只有58名学生,但他们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却一样也不少,而且在开设特色课程方面比城区学校更有优势。比如,学校开发了“1+N”劳动教育课程,将美育、体育、德育融为一体,请村里的老农指导,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带领学生走进附近的现代农场,开展西红柿、蘑菇种植的项目研究;在校园里开辟微果园、微菜园,让学生亲身实践……目前,该校已成为全市“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乡村学校典范。

走进博山区源泉中心小学校园,扑面而来的同样是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菜园、蘑菇房、蚯蚓养殖、轮胎花池、阳光花房、猕猴桃实践基地……据校长黄长博介绍,学校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将校园变成了具有“源泉基因”的“学农实践园”,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课程。同时,学校还创建了红色文化长廊、焦裕禄微型展室,让身边的英雄人物成了德育的“活教材”。

“家乡风俗是家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结果,但是很多农村孩子并不甚了解。鉴于此,我们就开设了‘走读家乡’课程。”目前,在位于张店区最东端的湖田小学,“走读家乡”跨学科学习课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校长翟大伟告诉记者,该课程以“家乡景物”“家乡人物”“家乡物产”“家乡风俗”“家乡非遗”等乡土文化为内容。其中,“家乡风俗”下设“家乡民俗”“民间游戏”“家乡童谣”3个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调查、创编、体验等活动,了解家风民俗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机制留人,让乡村教师“有奔头、有劲头”

“多年前,农村学校教师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现如今,农村学校却成了‘香饽饽’,教师们来了都不想走。”说到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临淄区金山镇边河小学校长于长平非常开心。边河小学逐步从一所村办小学成为一所服务30个自然村的乡镇中心小学,现有366名学生,45名教职工中有全国农村优秀青年教师、市级和区级名师等20余人,“中坚”力量非常强大。

再以沂源县为例,全县148所学校中,在农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就有93所,农村师资情况直接决定了全县的教育质量。“主要还是因为市里的政策好。如今,偏远学校建起了教师公寓,老师上下班也有班车接送,还能享受乡村补贴,所以干劲都很足。”据该县教体局局长白道德介绍,针对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的现状,他还主持成立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研究团队,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生长力”。

为乡村学校“强筋壮骨”,师资是关键。以上现象,得益于淄博市基于“机制留人”实施的系列创新举措。

“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我省乡村教师10年、20年、30年职称晋升政策,近两年共有573名乡村教师获得副高以上职称。”孙英涛告诉记者,淄博通过整市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级聘任改革,加强聘后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以更加精细的评价全面激活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

为保障乡村年轻教师“不断档”,淄博市还注重完善乡村新建学校提前一年储备教师政策,近3年为乡村学校新招聘教师1853名。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近3年共有6400余名教师、校长参与交流轮岗,高于省定要求14.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淄博市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建成教育集团82个。其中,城乡共建型教育集团53个,辐射294所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孵化出一大批优质乡村学校。9个镇入选省强镇筑基试点镇,确定市级试点镇13个、县级试点镇20个,覆盖全市60%的乡镇,吸引660余名乡村生源有序回流。2022年,淄川区作为全省5个县(市、区)之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信息赋能,为乡村学校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基于信息化的支持,我们自主开发了具有家乡特色的学校课程,如由信息化推进团队的年轻教师黄荣、孙双和老教师一起开发的峨庄中草药辨识与种植课程,获2015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一等奖,吸引了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回乡种植中草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淄川区峨庄中心学校校长房勇看来,学校近年来的巨变源于乘上了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动车”。

作为小规模山区农村学校,专业的教研活动特别是集体备课、磨课、研课活动开展困难。房勇说,正是借助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平台,通过与城区学校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连线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学校实现了与城区优秀教师的有效互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一芽知春。为畅通城乡教师互助教研主渠道,淄博市组建了“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建设城乡学校“虚实互助共同体”127个,覆盖全部乡村学校,由农村薄弱学校提交“需求订单”,域内城市学校专项帮扶,实现了乡村学校教研水平不断“提档升级”。

据统计,仅在2022年,淄博市就投资3.48亿元,为445所学校配置国内先进的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三个课堂”实现常态化按需应用,共开展名师课堂8804节、名校课堂4930节、专递课堂4704节,实现城乡师生“隔空交流、同屏展示、同师授课”,惠及学生20万名。该项目在全国5G智慧教育大赛中获一等奖。

信息化改变的不只是农村学校的教研生态、师生教与学的方式,还有管理上的升级迭代。在周村区南郊镇八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凯桐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电子班牌不但能签到、测体温,还能动态展现班级、学校的新闻以及同学们的日常风采、评价等,成了我们展现班级风貌的一个窗口。”

“未来,我们会继续创新思路,全力答好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之问’,让淄博每一处乡村的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有高品质的教育,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孙英涛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