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识亭:从乡村教师到大学客座教授
开栏的话: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作为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近年来,我省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富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扎根农村、坚守岗位,德才兼备、个性鲜明的优秀乡村教师。他们用情怀抒写担当,用生命践行使命,如点点烛光,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生动诠释了“大先生”的丰富内涵,谱写着乡村教师的最美诗篇。自本期始,本报开设“遇见乡村‘大先生’”专栏,讲述他们的故事,致敬每一份担当!
遇见乡村“大先生”
“高老师,去黄山涧小学送课准备得怎么样了?这几天,你一直很忙。明天就要去送课了,我有点儿不放心。现在,如果你有时间,咱们找个地方见面,你把每个教学环节都说给我听听。”电话相约后,两个人在路灯下一直磨课到晚上10点多。提起几年前的这段趣事,高坤涛老师至今难忘。
和高坤涛磨课的正是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小学教师刘识亭。从长威希望小学、二十六中、三屯小学、王堂小学、官庄联校到现在的学校,他扎根乡村31年,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无怨无悔育一方桃李。他默默地耕耘着,一步步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枣庄市最美教师、枣庄市特级教师。一路走来,乡间小道、乡村校园里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记录下他深深的乡恋。
1992年,刘识亭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教书。他对自己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在学历上不断提高;二是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他深知,要想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刻苦自学,考上了苏州大学研究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师从教育家王家伦教授,深得真传。
为了让每节课都上得精彩,他几乎研读了全国知名教师所著的上百本书籍,或亲临现场聆听,或通过视频观摩他们的精彩课堂,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他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重积累、重表达的情境教学已成为他的教学特色。2015年,他执教的《九色鹿》一课获全国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孩子淘气是天性。生气归生气,但是教师决不可打骂学生。”刘识亭用一片爱心呵护每名学生,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依据情况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要多找他们谈心,关注其心灵成长;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多鼓励,多给予其物质上的帮助;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与同学们建立互助组,帮其树立自信心、养成好习惯。这些工作看似不起眼,却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让他们念念不忘。
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他主动拜专家为师,为学校申报“中华经典吟诵实验学校”,在镇域范围内推行国学经典的大量背诵和古诗文吟诵,师生作品多次参加文化展演。“《诗经•卫风•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也是最早的感恩诗。”在三年级学生吟诵《木瓜》现场,刘识亭告诉记者,“学生通过吟诵古诗,逐步领悟中国语言独特的韵律,不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有助于从小培养文化自信。”
除了一线带班,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教研员。为了培养青年教师,他经常上示范课,开展读书交流,指导课题研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先后有8人获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30余人获区级优质课一等奖。他还被聘为枣庄市兼职教研员、市中区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教坛新秀指导教师,为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发挥自己的力量。他曾3次被成都大学聘为四川省小学语文国培授课专家并应邀前去讲学。他主持“小学语文‘自能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科研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多次参与编写国家和省级教学用书。
虽是教研员,却常年在一线带班,从中心校到偏远的村小,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只愿把育人和培养教师落实到课堂;虽是小学教师,却努力走进大学“国培”讲堂,只愿把课改经验与人分享。从一名中师生成长为大学客座教授,他愿继续用理想照亮前程,用爱心浇灌花朵,用情怀点燃梦想。
化作春泥更护花,只待桃李结硕果。这就是刘识亭无悔的人生。在他的心里,乡村学生纯真的心不敢忘,乡村教育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