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视觉 “五育”为笔绘出乡村教育“多彩画卷”

第8版:视觉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视觉
08

“五育”为笔绘出乡村教育“多彩画卷”

——淄博市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隗鹏 张桂玲

“我们的蘑菇丰收啦!” 在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学校的蘑菇房里,学生们看到自己动手养的蘑菇长势喜人,特别开心。

“在这里,春天可以赏花、观察、写作、写生;夏天可以学习人工授粉,听老师讲梨树栽培的方法,欣赏生命之美;秋天,可以将自己种植的果实带进餐厅,包饺子、蒸馒头……”

高青县第五中学初二(6)班学生孙婧晗笔下的“这里”,就是学校的“秋实园”—— 这片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里面种满了桃树、杏树、梨树、柿树、山楂树、花生、玉米等十几种果树和农作物。由各个班级认领“责任田”,并自主命名。

“我们将劳动与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等全学科结合起来,实现了从单一田园劳动向劳动课程的立体建构并走向深度学习的不断升级。”据校长孙志刚介绍,学校语文组课题据此开展的“生活化写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年获评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只是淄博市各乡村学校立足乡土特色探索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一角。

沂源县位于淄博市最南部,属沂蒙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也是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走进石桥中学,谈起学校的特色德育,校长郭俊臣如数家珍:“石桥镇是一片红色土地,每一寸土地里都有革命英雄洒下的热血——石桥伏击战、错石歼灭战、松山战斗等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数不胜数,成为独具石桥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

一直以来,石桥镇学区坚持把红色教育资源引进校园、引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制定“打造红色教育,培养红色孩子”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乐于助人、敢于担当”的品格,成效显著。

地处傅家镇傅山村的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充分利用周边优势教育资源,让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不但与红色景点、百粮春酒厂、敬老院、钢厂、焦化厂、消防大队等合作共建了20余处校外实践基地,而且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红色文化研究”“我的家风家训”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成就了学校以“农”字为核心融合“五育”的新名片。

“农村学校的优势就是空间充足,更有利于学生‘野蛮其体魄’。”淄博市经开区南定小学校长付光辉告诉记者,学校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形式,结合本校场地、师资、学生的兴趣爱好等,7名体育教师共设置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踢毽子以及跳绳7个项目,打破行政班级限制,每天下午第一节课统一安排选项走班教学,重新组成7个“项目班级”;7名教师同时上课,形成了“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的“1+2” 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小小足球,串起了体育、德育、美育的育人链。”桓台县马桥实验学校曾先后获得“亚足联中国展望淄博足球发展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全力以赴”是该校因校园足球特色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张精神名片,并已融入学校管理、课堂、活动等方面的工作。

“让乡村特色资源成就特色教育,才能谱好具有乡土基因的‘五育协奏曲’,办出乡村学校不一样的品质与活力。”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表示,下一步,淄博将持续发力乡村教育振兴,以“五育”为笔绘出乡村教育“多彩画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军。

在经开区南定小学,非遗项目进校园成为常态,皮雕艺术工作坊深受学生欢迎。

临淄区安次小学打造了“空中农场”以及集心肺复苏急救、内务整理、面点制作等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室。

博山区石马中心学校蛟龙小学积极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新模式,让学生“玩转陶泥”。

桓台县马桥实验学校的足球运动传承已久,足球比赛和足球文化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各项足球运动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牛的角上为什么有标签?生产牛奶的工厂是什么样子的?”张店区湖田小学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带着满满的疑问走进学校附近的奶牛厂开展探究性学习。

“花生是怎么种植的?花生的生长期多长?怎么收花生?”高青县第五中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秋实园”里寻找答案。

周村区南郊中学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数字资源纳入课程体系常态化应用。图为教师高萍在课下指导学生使用平台。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打造沂源教育“石桥红”品牌,沂源县石桥中学把思政课搬到了“红色现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