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 公平和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话题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李明到部分高校调研 山东省“树师德、正师风” 专项整治工作启动部署会召开 高密:夯人才高地筑教育名城 图片新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威海市全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记略

□ 本报记者 魏学成 隗鹏 特约通讯 员曲燕飞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景色优美,人杰地灵,绵延千里的海岸线、起伏的山峦塑造了这里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多年来,威海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威海市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深化改革,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2013年,威海市所辖4个行政区市(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全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市域创建“满堂红”的地级市。在此基础上,威海市坚持“全域统筹、固本强基、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反馈意见中,给予威海“市域整体推进位居全省前列”的肯定性评价。2022年,4个行政区市全部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验收,成为全省唯一所辖区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数”全部达标的地级市。目前,正全域冲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软件+硬件”一体提升 全面均衡教育资源

威海市以优质校、中心校为龙头,带动周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构建网格化教育发展协作区,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办学条件统一标准。市县两级累计投入43亿多元,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食暖行工程”、教学仪器更新等重点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率先达到省定标准。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实现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的标准班额,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数字平台统一覆盖。建成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将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引入城乡每所学校,将全国顶尖的名师课堂提供给每名学生。线上,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山东省“一师一优课”平台等优质资源,建成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资源库,汇集网课视频、教学案例、新教材讲解等资源2000多万个;线下,按照“一校一室”标准全部建成录播教室,搭建空中课堂,开展网络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实现城乡教师“同研一节课”、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

师资力量统一调配。深化“县管校聘”和教师交流轮岗改革,县域范围内统筹调配轮岗。2022年,全市符合交流轮岗教师4798人,实际交流1139人,占比23.7%,其中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占比39.6%,两项比例均超省定比例。建立适度倾斜、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将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参评高级、正高级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并在评先选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标准+特色”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办学品质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8个试点实验区之一,威海市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建设,促进办学品质内涵式提升。

一手抓管理标准化。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等6个方面,将教育部92条管理要求细化为236条“威海标准”,详细规定了学校“管什么、怎么管”,解决了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量化评价的难题,总结形成了63个典型经验,其中21个入选《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操作手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解读》。

一手抓发展特色化。深入实施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全市累计评选出75所特色学校,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德育工作、学生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塑造独特、优质的办学风格,形成了书香校园、人文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海洋教育等校园特色“百花齐放”的格局,“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减负+提质”同向发力 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将全国义务教育“双减”试点工作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两项改革统筹谋划、并轨推进,从课业负担、课后服务、课程质量三个关键入手,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努力让每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精准减轻课业负担。出台《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从全市层面统一规范作业设计、时长,建立管理制度,强化作业精准设计,创新建立全学期作业图谱,逐个学科、逐个单元设计作业题目,引入“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精选经典题型,探索主题式作业,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做到因材施教。

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率先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通过统一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准入条件、建立评估与退出机制等措施,指导学校稳妥有序遴选机构入校,开设轮滑、跆拳道、机器人编程、乐器、茶艺、3D打印等多种素质类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在校生达20.9万人,占比达94.9%。

高效提升课程质量。打破以往教研、科研、师训等分岗设置、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建立教、研、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学指导新模式,教研员同时也是“科研员”“培训员”,既要深入一线诊断教学问题,又要聚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还要围绕教研成果开展教师培训,课程质量实现大幅提升。积极引进国家级优质教学成果经验,通过模仿移植、融合内化、创新再造等形式,实现“作业设计与实施”等五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2022年,立项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获评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个,教学成果综合获奖率83%。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贡献教育力量,不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将是教育工作者久久为功、努力不懈的追求。”威海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王伟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