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教育沃土托起未来希望
——昌邑市实施全环境育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侧记
【总编说】积极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是适应“双减”政策后教育环境新变化、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昌邑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先学做人抓起,从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环境入手,实现了不同学段、不同场域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机贯通,构建起“时时、处处、人人”育人的泛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夯实了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基,更好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助推了市域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山东乃至全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借鉴。
昌邑,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丝绸之路渤海出发的起点,被誉为“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和“溴•盐之乡”。据北孟乡千戈庄出土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生产活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是昌邑市始终秉持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昌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全环境育人,教育事业进入科学、全面、优质发展的新境界,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十二五”和谐德育先进实验区、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2022年,昌邑作为潍坊市唯一、全省5个县市区之一,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
全环境育人,为昌邑教育注入发展新动能,让这片渤海边的城市升腾起新的希望。
“办不好教育,对不住革命先烈!”
龙池镇,当地人称之为“昌邑小延安”。
龙池镇龙池小学,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温馨校园,一所建在盐碱滩上的乡村小学。2018年,市、镇两级投资550万元新建高标准300米塑胶操场及篮排球场地,配备了音美教室、舞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投资60万元新购触控一体机、电脑等教学设备,实现信息化设备升级改造,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依托完善的硬件设施,龙池小学建成了“一馆一坊三室一长廊一基地”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教育学科教室、钢笔画室、剪纸馆等场所。在校长吉志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毛笔坊,只见一架毛笔制作机器占据半间屋子,经过梳洗、顿押、拣齐、扎头、装头等26道工序,一支毛笔很快制作完成。“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人。这是我在这里得到的启示。”5年级(1)班学生邓子萱说。
该校的剪纸馆里展示着学生们的大量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可爱,不仅有传统的民间剪纸,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也成了剪纸作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记者在这里还见到了小兵张嘎、小萝卜头儿、江姐、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雷锋及秋收起义等课本里的革命人物及革命故事的剪纸形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把课文中的人物剪刻出来,既有利于知识传授,又是教育的好时机。”吉志琳说。
在昌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上升为“一把手”工程。在昌邑,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也是“一把手”工程。为强化考核机制,昌邑将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视各镇街区党委、政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并对开展“百人千场”宣讲活动实行量化考核机制,考核分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作为评选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的依据。
昌邑市充分发挥各方合力,纵深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为提升学科育人实效,昌邑深入挖掘、激活不同学科蕴含的德育基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该市的《红色思政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获得潍坊市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项目、育人自主创新一等奖、基层首创改革优秀案例,“红色思政课”被确定为潍坊市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我们要全力抓好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切实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振伟说。
因材施教,活动育人,是昌邑市文山中学一贯的教育实践。学校秉承“以德立校,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围绕“让每名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网络,将德育课程、奥赛课程、强基课程、艺体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导航课程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教育注入蓬勃活力,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平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全面提升了学校的课程质量与育人品质。
美德在劳动中产生。作为潍坊市唯一的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昌邑市突出劳动育人功能,建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坚持“五育”融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率先在潍坊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
昌邑市育秀学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堪为花园式学校。建校伊始,该校就确立了“四育”目标,一至二年级“育乐”、三至五年级“育行”、六至七年级“育志”、八至九年级“育秀”。聚焦“双减”落地,该校创新开展“实践耕种园”“创意水果秀”“蛋糕制作”等特色活动课程。在该校综合实践室,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食品大饽饽让人垂涎欲滴。烘焙教师赵兰说,学生们每周四都期待着到这里参加食品加工实践活动。
在昌邑,校史馆也成了思政教育的新战线。“校史也是课程资源。”昌邑一中校长张景和认为。
一记钟声,一段往事。在这里,一口陈年“老钟”静静地矗立于校史馆一角,但其沧桑外表下则记录着学校77年的兴衰,成为历史的见证。“在我们一中,家长也是课程资源,走廊就是课堂。”张景和逐一向记者介绍校史馆走廊内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全环境育人的德育展板。
当局长仅10个月,去高中学校就多达20次。昌邑市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艳艳说:“陆振伟同志每天除了公务就是到处转学校,‘歘,到了围子’,‘歘,到了石埠’,从来都不打招呼。”
“办不好教育,就对不住昌邑百姓,对不住革命先烈!”陆振伟动情地说。
“昌邑教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如何让老城区学校实现更加优质,让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变优,让盐碱地上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是昌邑56万人民的期待,更是全体昌邑教育人的心愿。
在陆振伟眼里,优质不言顶,优质有迹可循,有路可走。“优质均衡应体现在教育的全学段、全过程。我们不仅满足于国家优质均衡教育先行区,而且要积极扩充优质均衡新内涵,为全国示范区输出昌邑标准。”他说。
聚焦优化资源配置,昌邑市着力提升办学条件“硬实力”。为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化,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后建”的思路,推动村级教学点向乡镇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镇街集中、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扩容建设县城学校和镇街区学校,城区学校实现“十分钟就近入学”目标。在2017年率先于潍坊破解城镇中小学“大校额”的基础上,累计投资11.5亿元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2022年以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投资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新建优质学位5450个,实现优质学位扩容增量。今年又优化学位2500余个,实现“拥挤”学位有效分流。
为提升配套设施品质,该市启动实施小规模学校提升改造工程,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北孟镇、龙池镇获评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实施教育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城乡专递课堂52处,让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实现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延伸,推动优质学位由乡村小学到乡村初中的过渡。
昌邑市聚焦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提升文化内涵“软实力”,做好有根有魂的乡村教育。李艳艳介绍,该市实施全学校集成动能转换,启动了60个“一校一项目一品牌”新动力系统项目,促进特色品牌升级发展。其中,位于昌邑最南端乡村的树屏学校以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朱树屏的名字命名,立足乡村教育实际,探索“学校+基地”模式,培植新生力量,“树屏精神”和“海洋意识”成为学校的两大亮点。截至目前,昌邑市获评20所省、市级温馨校园,68所省、市绿色学校,3所学校荣获省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以下营学校的“蓝色海洋”教育、柳疃小学的“丝路绸语”育人体系、石埠初中的“三石”教育、李家埠小学的新耕读教育、育秀学校的“四育进阶”教育、南隅小学的“双节三段”项目化学习等为代表的几十个学校特色发展模型相继输出。
昌邑市的幼儿园80%以上的是农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成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对此,该市积极探索“优质园+”办园模式,组建15个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从源头上改变了课程模式“小学化”、教育内容“知识化”和教育方法“格式化”现象,幼儿园各美其美,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昌邑市教体局学前教育科科长马丽萍说,通过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不让一所村办园掉队,全市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稳步走向“幼有优育”。
柳疃镇新兴幼儿园的幼儿不足50名,在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下,该园注重在高品质办园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游戏活动来促进乡村幼儿园内涵提升。如今,在这里,幼儿在户外爬梯子、跳格子、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的快乐让这所农村小园生机勃勃。塔耳堡幼儿园是昌邑市最偏远的农村幼儿园。几年前,该园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2021年,政府投资1500万元进行新建。“幼儿园建成搬家时,家长们也齐上阵,搬的搬,抬的抬,甚至有家长用自己的三轮车帮忙运送物品,特别令人感动。”马丽萍说。
昌邑市实验幼儿园积极进行数字化赋能校园管理的实践,建成了园级“大数据中心”,用数据驱动进一步优化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用AI为师生成长赋能。“我们的‘一起长大’平台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共用,而且让管理更加优化、人性化。”园长张爱英告诉记者。
面对“新高考”形势,文山中学以奥赛课程助力育人质量提升,打造数学、物理、信息等奥赛课程,全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拔尖人才。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山东省第一名马增贤、物理奥赛最佳女生奖获得者方冰、清华大学首届飞行员班体育班长周先通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涵盖学科知识、活动、科技、文化、技能五大类的社团化教学是文山中学鲜明的育人特色。其中,手球社团夺得全国冠军9次,获得山东省级冠军17次;航模社团在省级大赛中夺金;机器人社团荣获世界机器人大赛三等奖;健美操社团夺得山东省第五名;女足社团夺得潍坊市比赛“五连冠”,代表潍坊市夺得全省第三名。
职业教育方面,昌邑市强化科教创新赋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育人、中高职协同发展、服务区域产业提升”的特色办学道路。2020年,投资6亿元,建成昌邑市第一所高职院校——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并实现招生办学。职业院校连续3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允德允能、各美其美。”昌邑教育正是坚持了“一盘棋”“一条心”的思想,才始终处于“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领先状态。
家长“吹哨”,校长“报到”
“7220011!”当记者问起教育惠民电话时,昌邑市教体局学校安全工作科科长马绪斌脱口而出。
对教育惠民工作,像马绪斌这样,昌邑的教育人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
近年来,昌邑市教体局秉承“服务提升、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为民、便民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降量提率”的任务目标,开创了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连续多年被评为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惠民服务工作稳居潍坊市前列。
昌邑市教育部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亲自调度,聚焦群众经常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堵点问题,建立经常性研究机制,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群众能满意”。该市推进教育惠民服务网格建设,构建三级教育惠民服务网格,搭建家校社政企相互支持、协同服务的多元“立交桥”,打通了教育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育秀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方式,开设无人机、信息编程、红色版画等特色社团15个,通过建设“家长驿站”和“惠民小屋”、组建祖辈家委会、开展学生帮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惠民服务的精度和温度。
自2021年10月起,该市实施“教育惠民一码通”服务工程,搭建“教育惠民一码通”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实现群众教育诉求“能处办、能监控、能分析、能画像、能派送”,实现群众教育诉求“码上问、马上办”,“零距离”解决群众诉求,真正实现“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初衷。今年,该市132所中小学(幼儿园)再次作出“零投诉”的郑重承诺。
创新打造“一键入学”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家长“零跑腿”,实现全域小学暑假托管服务,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和家长暑期托管需求;全力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做好教育减免资助,资助比例100%,中小学入学率100%;成立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院,强化协同联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昌邑,全过程惠民的优质教育让群众得到真正实惠,让教育更有温度。
在陆振伟看来,办好的教育,首先要有好的教师,素质教育首先比的就是教师素质。对此,该市以山东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为契机,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中小学教师1468名,其中52%的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为基层师资队伍注入了新活力。在“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中,该市先后有15人获评国家和省级名师,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评“齐鲁名校长”。
为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幸福感,昌邑实施“教师关爱十大行动”。2022年,帮助44名两地分居的教师实现工作异地调动;建立教师晚托A、B岗,实现柔性考勤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参评职称、评先树优等激励政策。2022年度,设置农村基层副高级职称189个,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获得实惠;建成周转宿舍120套、“爱心小食堂”38个,有效保障了农村教师的食宿。
今年4月,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一行到昌邑调研教育工作。在育秀学校,调研组称赞育秀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五育并举”、齐头并进。在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调研组认为该校劳动教育“劳谦君子”品牌建设很好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气象让56万昌邑人幸福地表达着、传递着。一片孕育希望的田野,一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一幅“教育强、教育优、教育美”的教育振兴时代画卷正在昌城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将按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总体要求,努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昌邑贡献’。”陆振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