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视觉 夫妻扎根黄河畔 共育桃李乡村兴 你拍我拍

第8版:视觉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视觉
08

夫妻扎根黄河畔 共育桃李乡村兴

□ 本报记者 隗鹏 通讯员 张维堂 张陶

杜承国、张卫卫带领学生在黄河岸边踏青,让他们感受母亲河的魅力。

高青县青城学区码头小学是一所沿黄乡村小学,学生主要来自辖区22个自然村,共3个年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布局调整,乡村小学在校学生不断减少。这个曾经有着百年建校史、学生最多时600余名的学校,目前只有26名在校生,成为高青县为数不多的乡村“微小学”之一。

2020年8月,在单县任教5年、符合回调政策的教师张卫卫,为照顾身体残疾的母亲,决定和丈夫杜承国回到家乡高青县工作,并主动要求到偏远的码头小学任教。

码头小学距离高青县城22公里,西靠黄河,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较差,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杜承国、张卫卫成为15名教师中最年轻的力量,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学校条件是差了一些,习惯就好了。苦点儿累点儿不算啥,看到孩子们快乐成长,我感到很欣慰。”谈及如何看待学校工作生活时,老实憨厚的杜承国说。

除负责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外,杜承国还承担着学校安保任务及其他班级的书法课、国学课教学任务,班里共有13名学生;张卫卫则教授二年级数学课,兼班主任并负责其他班级综合实践、心理健康课程,班里有11名学生。两个班的学生加起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

“杜承国、张卫卫两名年轻教师学历高,思维活跃,工作积极上进,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校长李军说。

完成主科教学工作之余,杜承国、张卫卫也会和学生们待在一起,与他们一起跑操、踢球、做游戏,给他们讲黄河的故事、“百年老钟”的故事。学生们愿意听,也喜欢与他们交朋友,学习成绩也在慢慢提高。

疫情期间,有学生因缺乏网课视听设备影响上课,得知情况后的张卫卫便资助其购买,班里的学生没有一名落下课程。据张卫卫介绍,在她读初中时,因交不起学费险些辍学,是她的老师及时伸出援手,一直默默资助她完成学业。在她的心中,也深深埋下了感恩老师、回馈社会的种子。参加工作后,每次遇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她也会与自己的老师一样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

2022年9月,张卫卫被评为全县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表现突出教师。2021年11月,杜承国在高青县义务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小学语文组一等奖。

杜承国、张卫卫夫妻教师的事迹感染着学校的师生,学校也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根据县里学校布局调整,再过半年,码头小学将并入青城学区中心小学。届时,学生就读、教师工作环境将得到改善。杜承国、张卫卫离家更近了,上下班也就方便了。

“学校距离县城相对远一点,但比起在400公里外的单县,我们照顾父母要方便得多。对此,我很满足,感谢党的好政策。”张卫卫说道。

“引路在脚下,追梦向前方。”杜承国、张卫卫表示,作为在农村成长起来的教师,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不管将来如何改变,只要学生们需要,他们就会一直坚守在乡村,用心教学,托起农村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杜承国为学生讲述学校“百年老钟”的故事。

张卫卫为教师们准备午饭。

杜承国为学生上语文课。

杜承国(右)和妻子张卫卫(左)向学校老教师请教教学经验。

中午,杜承国、张卫卫送学生离校。

杜承国到村里对学生进行家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