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使命担当 当好青春领路人
——2022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展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培养选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举办了2022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宣传选树活动。经过地市(高校)推荐、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等环节,共评选出“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3名、“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87名。活动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省各高校积极参与,广泛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积极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辅导员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让榜样之光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书写精彩华章。本报特刊登13名“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以飨读者。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孙国翠
为爱坚守矢志前行
从教26年来,孙国翠始终坚守辅导员岗位,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提出“四主”工作法,努力构建一流学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传承“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山大基因中,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诠释一名“老辅导员”的人生价值。
孙国翠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总结提出“四主”工作法,探索建成了“化学卓越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植化学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以提升创新力为核心,为培养化学学科拔尖人才贡献力量。坚持“学”字当头,聚焦辅导员主责主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在提高育人实效、推动“双一流”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她26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辅导员工作一线,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去宿舍走访、家校联系等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心用情关心学生成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孟兆刚
“心新”相映燃灯行 育人“三味”恒沉凝
2011年7月,孟兆刚放弃了待遇优厚的企业岗位,选择留校担任辅导员。“育人是播撒梦想、孕育希望的工程,我愿意成为这片田地的守护者,让青春的昂扬化作人生的芬芳。”这是孟兆刚在入职之初向学生做出的庄严承诺。
用“笨办法”、下“慢功夫”,是孟兆刚11年来坚持的工作必修课。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他把学生的成长需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正是这种“全包围、浸润式”的匠心雕琢,让“孟老师”走进了学生心里。
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孟兆刚坚信“学生工作无小事,处处留心皆学问”。11年来,他先后获评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组织工作者,获得山东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山东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3项。
常有人问孟兆刚,是什么让他以满腔热情对待工作。“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一段有温度、有感动的旅程,更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孟兆刚说,“园丁不嫌陇亩小,躬耕一线育繁花。做辅导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山东农业大学 杜洪涛
扎根学生工作一线 甘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每名农大学生都是一粒宝贵的‘种子’,我们要用心呵护,做好这片承载着丰收希望麦田里的守望者。”山东农业大学辅导员杜洪涛用 17 年的学生工作经历,默默践行自己的诺言,生动诠释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一名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事无小事。只要是学生的事,他件件都放在心上。他严抓学风、班风、舍风“三风”建设,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为此,他利用休息时间钻研,专门开设了创业思维课程,成立“筑芯赋能”创新创业辅导员工作室,手把手地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养。
为不断提升做好学生工作本领,他如饥似渴地主动学习。学习之余,他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山东省辅导员工作论坛上获奖,连续三届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年会优秀论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他在学生中播撒学农知农爱农强农的种子,厚植“一懂两爱”的质朴“三农”情怀,引领学生把学业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齐鲁大地上。
青岛大学 陈鑫
匠心筑梦与青春同行
从2005年担任辅导员至今,陈鑫以信仰与爱引路,以生涯实践筑路,以青春铺路同行,与学生相伴成长,在青大筑梦启航。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在实践中打磨“心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开展了“心动力”减压工作坊、“阳光心态”个人成长工作坊、团队凝聚力训练营等心理团体辅导活动。2016年,她成立了聚焦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启梦工作室”,探索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新路径。2017年,她依托工作室,打造了“心动力•行动力”大学生成长沙龙,帮助学生在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给学生教授生涯课,将生涯规划的理念播撒在每名学生心中。她主讲的慕课《“职引”——大学生涯教育》上线智慧树平台,主编教育部立项生涯规划教材1部,其项目荣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撰写《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究》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是教育部就业创业金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参与人。
择一事,终一生。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未来,她将继续与青年学生一起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青岛理工大学 薛诚
“在身边”思想引领 小细节助力成长
薛诚,2011年担任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辅导员,2021年7月至今担任商学院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近3年,薛诚带领学工团队获校“三全育人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感动理工”提名奖等奖项。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身边的思想引领。疫情期间,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引领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之余,他主持参与教育部思政类课题11项,在C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一等奖。
将学生成长成才视为工作目标。他开设就业特色服务为学生做就业分析;主动请缨加入学校国家级“双创”基地申报工作组,帮助学校获批国家级“双创”基地,学院学生科创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实现翻番。
薛诚是学校首名“辅导员楼长”,他扎根学生宿舍,第一时间、最短距离解决校园危机事件。“楼管家”称呼的背后,是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
学生工作有苦有乐,有笑有泪,薛诚用自己对学生工作温度和细节的不懈追求,在任重道远的学工大道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山东理工大学
李兰晶
体验式思政润芳华沉浸式教育暖人心
李兰晶从事辅导员工作已有19个年头,她始终秉承“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人理念,探索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思政”“沉浸式教育”育人模式,用爱和陪伴为青春交上最美的答卷。
扎根泥土,一心向阳。2015年,关注到服刑人员子女群体后,李兰晶带领学生组建“太阳花”社会实践团队,到北京太阳村实践地开展公益帮扶,凝集成一本《“太阳花”日记》。她先后8次获评“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点亮梦想,后浪奔涌。李兰晶结合学院自身特色,探索建立了“4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近5年,她所带学生共发表SCI论文24篇,获国家级奖励35项、省级奖励200余项。
仰望星空,气有浩然。李兰晶参与组建了以冯思广为楷模的首届“冯思广班”,这个班多次荣获“山东省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疫情来袭,他们主动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成立“思广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100余次。
正如她所说:“学生,就是我一辈子的财富。愿每名学生都能抵达梦想的远方。我会在这里,永远为他们感到骄傲!”
山东建筑大学 张辉
扎根一线三十载 文化铸魂育新人
27年的辅导员生涯,张辉曾担任124个班级、5000余名学生的辅导员。
张辉自2007年开始潜心学习国学,这让他在从事学生工作中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考,开启了将国学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2009年,张辉在他担任辅导员的电气(095)班,开启了作为国学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这场“国学实验”,让全班学生懂得明礼修身、团结友爱、诚信知报、精忠报国。
张辉坚守辅导员岗位,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理念。张辉坚持“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带领新入职的辅导员以研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开展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构建“一心双环”的资助育人共同体,从4个维度打造6个资助育人实践平台,推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
“我热爱辅导员工作,愿意把它作为我终身的职业,为之奋斗不息。因为这份职业点燃了希望,照亮了学子前行的道路。”他把每名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更加幸福和勇敢。
潍坊医学院 王琳
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毕生追求
王琳秉承“乐道、济世”校训,用爱与智慧为青春守望,以“做有思想的行动者”为信条,以“夯实地基、文化浸润、价值引领”为方向,努力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投身民族复兴的第一步”。
王琳为使理想信念教育既“有实效”又“接地气”,构建了“导学式”思政工作模式。利用学校抗疫活素材,用小故事厚植医德仁心,组织“医德故事传诵大赛”,开辟了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紧扣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延伸工作“触角”和场域,以系统化思维统筹疫情防控和学生工作。构建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警体系,建立动态式、多维度、常态化的“一生一册”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她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健康中国”战略,以创新思维、科学精神指导志愿服务队以专业力量服务社会。她指导的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先进志愿服务队”等称号;8年来,“星火志愿服务队”在潍坊市举办近400场2000余人次参加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榜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左宝宝
传承红色基因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把红色基因作为‘传家宝’传承下去,才能不辜负辅导员这份事业。”左宝宝做辅导员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记功人员”,连续5年荣获学校“优秀辅导员”和“年度考核优秀个人”称号。
党团联动“三步走”工作法,构建战疫思政新阵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左宝宝抓住新生入学前的空白期,把红色基因有效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全面唤起他们的红色历史记忆。以团支部为重要阵地,通过“底线补位”加强疫情防控安全教育,“精神补钙”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心灵补给”加强新时代感恩教育,“筋骨补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线上线下“齐步走”,让网络思政由“掌”入“心”。左宝宝探索出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基因“孵化器”,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新动能。充分发挥“以美育人”功能,成立“红锋工作室”,带领学生创作音乐MV《山青祝福你》。她坚信,红色音乐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
滨州学院 张然
春风不负遇见 化雨静待花开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从事辅导员工作15年来,张然一直用爱心和智慧,耕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辅导员是一份以心育心的工作,张然筹资建设“心语轩”心理访谈室,依托访谈室召开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多场,举办心理健康情景剧大赛、“微寄语”等活动10余次。张然经常说:“单是想着学生慷慨地将青春交给我负责,我就不敢有半点儿怠惰。”
为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审批通过“青言然语”朋辈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张然负责其日常工作。工作室创设“优质舍友炼成记”“新生班长训练营”“友趣相伴话成长”等多个品牌活动,开展了学术沙龙8期,申报省级、市级、校级课题3项,逐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生工作机制和方法。
张然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火热实践中与学生共成长,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灯塔,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春风不负遇见,化雨静待花开。张然用春风化雨的大爱,静静守护学生成长。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宋兴聪
好书记、好导师、好辅导员 做学生心中的“三好”老师
“身兼数职不言苦,练就钢筋骨。”宋兴聪从教9年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先后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SYB创业培训讲师资格证书。所带班级两次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两次被评为院级创新创业优秀组织。
宋兴聪坚定对党的政治忠诚,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身边青年学生。利用自身播音主持专业的优势,她在学校众多大型活动中担任宣讲员、主讲人,将其作为思政育人的新方式。她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动“青马工程”,推动了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和党政方针的学生组织建设。
她成立了经济管理系创新创业协会,招募有梦想有激情的学生加入。面对不断深化改革的创新创业教育,她考取创业指导师及SYB创业培训讲师。她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明道理。
“志以辅才甘人梯,愿为助擎作春泥。”她将继续满怀深情立德树人,用青春和智慧诠释辅导员的肩头重任,继续做学生心中的好书记、好导师、好辅导员。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马小静
践行初心做扎根一线的“耕耘者”
马小静扎根在辅导员工作一线, 18载的风风雨雨,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坚守,用真诚和关爱去践行辅导员的初心,做学生最信任的心灵导师。
她将学生视为孩子。在学习上,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对学生采取多层次评价,努力挖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在生活中,从细节上关心学生,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和有心理问题学生。她梳理了这些年她和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形成了经验总结,写成了工作案例,获得了“2020年度山东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一等奖。
她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南针”,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授课任务,引导学生从入校就开始设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积累求职技能。她带领学生做行业调查,引导学生找目标、做规划,帮助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使其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比赛现场就收到企业的邀约,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赛后,有一名学生说:“感谢您的一路陪伴!您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我收获的不只是一次比赛的成功,更找到了光明的未来。”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张博文
唱响时代主旋律 做好“文艺轻骑兵”
张博文积极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推动班团一体化建设。自 2015 年起,他承担了《经典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积极融入课程思政,通过讲述红色音乐作品,在学生心中筑牢爱国之情;同时,积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他参与的课题项目组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参与的两项省级艺术课题、两项市级重点课题。
张博文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教育为主线、以红色社团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四维育人工作法”,其成立的“鸿雁•领航辅导员成长工作室”被评为学校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为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他依托学校鲁西“四史”馆,成立了优秀青年宣讲团,充分发挥了团队的红色育人作用。
打造“文艺轻骑兵”,大力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他连续 4 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行程 1000 余公里,开展红色展演 60 余场,活动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以“四进”红色品牌活动,展现党的百年历程,弘扬时代新风尚。
作为党员教师,张博文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为党育人,为党的教育事业、青年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