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老了,它更强了
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距离,学习和工作总是存在差距,站在讲台上才知道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并不合拍。如何把知识过渡到行动?我有幸遇到了《现代教育导报》。同是省内的同仁,同是一样的教材,同是熟悉的腔调,让我一见钟情,从中汲取了力量,轻松地熟悉了角色。半年后,我的第一篇教育叙事《鹰眼人生》在报上发表了,让我与《山东教育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功是成功之母,更是动力之源。自从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文章后,我就对它更加关注了,每期必读、每篇必看。有时,这一期翻看了几遍,下一期还没来,心里急得火急火燎。那时还没有数字版,只能在百度上搜索,忽然搜到了自己的文章,才知道已经刊发了数日。那时,我与编辑老师不熟悉,但是每次打电话,老师们都很热情,费心地找出报纸再邮寄过来,让年轻的我感动不已。2004—2010年的6年间,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0余篇,有教育叙事,有教育杂谈,有对“杜郎口旋风”的思考,也有对塑造文明的观点……《现代教育导报》博爱广大教育工作者,我亦爱它千百遍。
2010年,《现代教育导报》恢复为《山东教育报》。巧的是,这一年,我离开学校到局机关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对《山东教育报》的认识更全面了、联系更密切了。作为山东教育新闻宣传主流媒体,能在上面发表新闻稿,推介宣传邹平教育很重要。我从以前的教育随笔转向研读学习《山东教育报》的“要闻”“新闻”“院校传真”。慢慢地,从百余字的小通讯到后来的头版头条,我的新闻稿被采用的频次逐渐增多。后来,我多次参加《山东教育报》组织的新闻培训,与主编、编辑多有联系,深刻感受到编辑老师不是坐在屋里调整一下文字即可,而是编辑工作的行家里手。《山东教育报》的编辑都对教育教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的理念领先一线、指导一线。
最难消受的是我已变老。转眼已参加工作20年,与《山东教育报》结识20年;我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子,而《山东教育报》却蒸蒸日上,“每周一出刊”雷打不动,“对开八版”美轮美奂。山东教育报电子版也稳定运行,想看哪一期,想看哪一篇,一点即可。但我还是喜欢纸质版的阅读,打开对开八版的报纸,仿佛打开了一个世界,报纸的油墨味道让人与文字建立联系,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看着报纸就如同与编辑、作者坐在一起,有说、有讲、有评,共同商讨教育教学;拿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报纸在手,可画、可裁、可批注,与只能眼看的电子版确实不同。
《山东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一份专业报纸的兴衰,就意味着一个行业的荣辱;《山东教育报》的强大,必能引领山东教育的潮头。庆祝《山东教育报》创刊30周年,诗以记之:
领航齐鲁育新人,恍若明灯作比邻。
八版历观仍执手,一刊周寄似逢春。
要闻言下凝情密,视觉图中触目频。
妙笔香风诠政策,杂谈文字是传真。